回家过年的部分年轻人现状:在外想家,在家却逃避爸妈

2024-03-23 249

| 搜索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关注我们

2024年的春节即将结束,在家呆了快一周的年轻人,还好吗?

朋友说:长大后,过年好像就成为了一个自带矛盾的词,既想回家,又怕回家

不知从何时起,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与家的关系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复杂,掺杂着想念、回忆,也交织着矛盾、代沟、不习惯...

为什么会这样?


01

无比想念的家

也是害怕回的家

对部分90后、00后来说,“回家过年”已经不是小时候的味道了。

儿时记忆里,过年意味着吃不完的零食、漂亮的新衣服、拜年收红包和不用写作业的特权。

而今,却变成了放假七天,三天在路上,两天在和爸妈吵架,剩下两天和不熟的亲戚假笑。

在某调查采访中,有1549人参与了问卷调查,54.4%的参与者认为过年回家的花销给自己带来了压力,有23.7%的参与者甚至认为过年回家的花销已经成为了经济负担。

微信图片_20240216095649.png

经济是一方面原因,对于部分90后、00后年轻人,难熬的不是生活压力,而是来自父母的家庭内部压力。 

你想到大城市工作,追寻自己的梦想,父母觉得小城市安稳;

你想做更好的自己,不着急结婚生子,父母觉得结婚生子是你必须完成的任务;

你对婚姻不想将就,想等一个对的人,父母觉得你的不将就就是挑,就是眼光高。 于是,父母的“不理解”,让我们越到过年,越害怕回家。

想好好跟父母聚一聚,想好好回家探望父母,但是总因为父母的不理解,让团聚变成争吵,让温情变成低压。

微信图片_20240216095549.png


02

年轻人内心需求

与现实的不可调和

在许多年轻人眼里,过年反而变得不再是一个享受放松的假期,而是一个耗神耗力的年关。无论是父母,还是亲戚,甚至是整个环境,都在向年轻人输出: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的论调,比如,应该好好工作,到时候了就该结婚,差不多了就该生孩子...

这样的假期没有放松,只有规矩。所以越长大越觉得孤单,越过年越觉得没有活力。年轻人害怕的,是过年的时候,生命的活力都被禁锢了。

6cc77196a3e4e175d531880066a9b6b.png

从心理学来说,孩子与父母都需要“内心的成长”,这是一个“课题分离”的过程,有些家长随着孩子逐渐的长大,却依旧把孩子当做儿童对待。

在这种模式里,父母会把孩子当成需要被照顾和管教的小孩,而不是一个可以自主决策的成年人,也自然会延续小时候的处理方式,包括小事上照顾你的衣食起居,以及大事上还会以命令/操控等口吻去替自己的孩子做决定。

这种场景下的经典表达形式就是“你还是个孩子,所以当老人得替你把把关”,“你还小所以你不懂,将来你会感谢我的”,这些话显示有些父母显然依旧把成年的孩子当成没有独立性的未成年儿童,不相信他们有自主决策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年轻人虽然想家却又怕回家的原因:父母在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训导你,把你当做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剥夺你的自由选择,让你感到不被尊重与理解。

微信图片_20240216141319.png

其实,渴望回家的孩子,不过是想和父母分享爱;不敢回家的孩子,不过是害怕父母不认可。

作为子女,确实需要更多的耐心,也需要有强硬的底线,坚持自己的原则;作为父母,更应该学会是时候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是在天空中翱翔,还是在大海中徜徉。


温纳心理推荐

其实,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可以带父母一起进行家庭心理咨询,这是心理咨询中的一种方式,心理咨询师会通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巧,疏导来访者的认知问题或者情绪问题,帮助来访者们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家庭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更和谐。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图片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小红书|温纳心理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