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关注我们
生活中有两类人,一类总能自主选择做什么、走哪条路,清楚自己的需求,也明白如何处理与家人与伴侣的关系;
另一类人,难以厘清自身所需,常被指责为“迷茫”。
你是哪类人呢?
只有少数人清楚知道
自己要什么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是第二类人,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ilbert在他的著作《撞上幸福》中提到,人们对自己的选择总是不够坚定的,而每一次不坚定的选择,都可能会导致我们逐渐模糊自己真正的目标。
大部分人在面对选择时,可能都体会过相似的感受。在做下无法撤销、更改的决定后,一种心理免疫机制会被触发,让我们更倾向于收集积极的信息,以主动“说服”自己:我选择的就是我想要的。但是,当你拥有“撤回”和改变的能力,反而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当下的生活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了。
不够坚定,可能是人类的天性。不过,拥有这样一些特质的人,在各种人生道路上或许可以“打破”这种天性,笃定地追寻着自己的目标。
内在分化程度
决定你的外在态度
心理学上来说,决定你对外在态度的,是你内在的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程度,它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拥有清晰的自我感,以及Ta是否能在外界压力下依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即一种能够分辨和管理个人的情绪和理智,并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
分化更加完全的人在任何关系中都能始终坚守住一个“我“的位置(i-position)。也就是说,他们能在关系当中保持一种清晰的自我感——明确“我”的立场,“我”的感受,及“我”的看法。
TA们不会因为他人失去自我,误以为对方的立场就是自己的立场,对方的看法会抹杀自己的想法。这要求人们在面对来自重要他人的压力时依然能坚持内在自我。
而分化不足的人由于没有坚定的“我”的位置,导致他们在为自己做选择时极大地受到他人的影响。比如,TA们可能在判断要不要和一个人在一起时,想着“我不能和这个人在一起,因为我家人不喜欢Ta”,或是“我朋友都觉得TA很好,所以我应该和TA在一起”。
如果你想要改善自己的内在分化程度,可以试着从自己和原生家庭的边界建立开始,因为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很大程度决定了你的自我分化程度。
一个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很清楚的知道,人生应该以自己的意志为基调,而不是父母施加于“你想要”、“你应该”或是“你适合”。即使是父母也无权干涉你的个人决定与选择,在父母试图控制你时,会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
其次,试着先识别自己的感受,明白它具体是什么,用心不断练习分辨,你就能和自己的感觉达成更好的关系。
温纳心理推荐
很多朋友对于内在自我其实是很陌生的,因此总是迷茫于“我喜欢什么”、“我想要怎样的生活”、“什么使我感到舒适”,但这些几乎是一个人活着最基础的感受,如果对于自我缺乏了解,倾向于听从家人朋友的意见,那么可能是内在自我不够强大,可以尝试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探寻内在最真实的自我,锻炼更强大的内心。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小红书|温纳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