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关注我们
害羞的孩子可能会担心说话,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则会恐惧说话。
01
一些孩子在家还能欢言快语,沟通自如的孩子,到了学校或其他特定场合却一言不发,回避交流...
对于这样的情况,家长和老师容易归因为TA们:“羞怯、腼腆、内向”,孩子出现回避沟通的情况,仅仅是性格使然吗?孩子不说话就是内向吗?
从心理学上看,如果孩子在特定场合不肯说话,拒绝交流,原因可能多种多样,需要从生物-心理-家庭与社会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不能直接以“性格内向”一言以蔽之。需要家长特别关注且识别的,是儿童焦虑障碍导致的“不说话”,如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是发生于儿童期的一种严重的焦虑障碍,其基本特征是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均正常,却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选择性地保持沉默不语。而在其他情况下,可以不受约束的自由交谈,持续至少一个月以上。
男孩女孩都有可能发病,发病率女孩稍高于男孩。在小学,选择性缄默的流行率在0.2%-2%之间。
这些孩子不是一般意义的害羞,通常认为,TA们的“缄默”,是情绪状态让TA们没有办法发出声音。但是通常TA们可以用一些非言语的方式表达,并且不会在表情上有明显的害怕情绪。
而这种情况,不了解孩子的家长,可能会觉得是TA故意不说话,从而不断催促TA们讲话,甚至逼TA们讲话,结果反而让孩子更加退缩,闭口不言。
02
如果观察到孩子在社交场合的紧张惊恐远远超过常态,或者出现这几种表现,且持续地难以调节和缓解,家长需引起重视:
1、孩子形成了一贯的模式:不和某些人说话,或在某些人面前不说话。
2、孩子能和至少一个人轻松交谈,但当TA意识到其他人靠近时,就会停止说话、低声耳语或变得明显紧张。
3、即使说话或喊叫对孩子有明显的好处,TA们也不会这么做。
4、在没有口吃的情况下,孩子描述身体有一种“冻僵”的感觉,或者TA们的声音卡住了,发不出来。
对于孩子内心、不爱说话的表现,不少家长会认为长大些就好了,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如果任其发展多年而未接受治疗,有些孩子会成为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成年人。这种障碍可能会使成年人不再与任何人说话,甚至包括亲密的朋友或家人。
确实也有孩子在没有正式干预的情况下克服了自己的恐惧,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历许多不愉快和盲目的自我摸索。
因此,如果感到孩子有选择性缄默症的特质,建议家长还是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精神科医生进行鉴定。
选择性缄默症确实是一种目前科普并不多的疾病,但症状其实在非常多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当然,这些孩子未必都是选择性缄默症,也可能是别的方面的原因,但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需要重视,尽量避免让孩子在精神上受到伤害,刻在孩子心里的伤口,比身体上的,更难愈合。
如果你对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有疑惑,或者需要帮助,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进行更多的了解,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用更科学的方式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变得自信开朗。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困惑与联系方式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