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很多心理分析师、疗愈师都有这样的结论:
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小时候表现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在众多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家长们常以“乖”为标准来评判孩子的好坏。
他们在学校关注孩子的听话程度,在家中则以听话为换取各种承诺与期望的筹码。孩子们深知,当他们表现得乖巧时,会得到大人们的赞赏与喜爱。于是,为了迎合大人的期待,他们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努力做出符合“乖”的模版。
家长们期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将人生规划得井井有条。这种教育方式使得那些遵循规则、安分守己的孩子受到了称赞,而那些活泼淘气、略带叛逆的孩子则可能遭受批评和责罚。
为了追求大人们的认同与赞赏,避免受到惩罚与责骂,孩子们往往选择牺牲自己的真实情感与想法,成为大人们眼中的“乖孩子”。
然而,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可能导致孩子们失去独立思考与探索自我的能力,成为了大人意志的延伸而非独立的个体。这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平衡对孩子的要求与尊重他们的个性与情感。
Child psychology
“乖”意味着讨好大人
忽视真实的自己
我很清楚的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带我出去玩。路过路边的糖果摊,奶奶指着说:“想要吗?”
我摇摇头说,“不想要。”
奶奶露出满意的笑容,说:“这孩子最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从心底来讲,小小的我,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
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长大以后,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
我的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其实内心十分压抑痛苦。
Child psychology
“乖”意味着不敢表达真实情绪
曾经有一位妈妈忧心忡忡地分享她的困惑:我的孩子平时很乖,入幼儿园时非常顺利,不哭不闹,但是一两周后却出现了爱打人、半夜哭醒的问题。为什么?
心理咨询师直截了当的说:“与其说你的孩子听话乖巧,不如说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其实,这往往与孩子的安全感有关。三岁的孩子尚未完全理解为何要进入幼儿园,可能误以为会因此见不到父母。孩子的不哭闹,也许是在压抑真实的内心情感,努力做一个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当孩子在你面前哭泣时,这恰恰是他们对你安全感的体现,知道你会接纳他们的情绪。无条件的爱与养育,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
Child psychology
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为什么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
因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
学业出色的“乖”孩子,往往承载了家长的高度期望和严格管控,身上有太多的控制感,他们按照既定路线前行,却可能因此丧失了探索和创新的勇气,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
越乖的孩子,随着他渐渐长大,他就会从一个不提问的“乖”学生、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上让妈妈包办的“妈宝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烂好人。
而那些看似调皮捣蛋的孩子,因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在日后成长中敢于突破传统、不断挑战,他们更有可能是未来人生舞台上的主角。
从这个角度讲,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Child psychology
“乖”不是个褒义词
在这个时代巨变的浪潮中,“乖”不再是被称赞的标签。
面对快速演进的科技和社会趋势,一味的遵循“稳妥”的路线,可能会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许多父母仍然期望孩子能“乖”一点,选择那条看似安全的道路。
然而,时代早已不再停滞不前,孩子不应被框在陈旧的思维和人生规划中。勇于挑战,追求梦想才是他们应走的道路。父母的“乖”只会让孩子在未来时刻面对选择时迷茫与不安。
未来充满未知,愿我们都能拥抱变化,让孩子在创新与冒险中绽放光芒。
温纳心理推荐
自我决定理论(SDT)强调,个体的动机和心理健康依赖于对自主性(autonomy)、能力感(competence)和关联感(relatedness)这三个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当孩子们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可能会展现出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更高的内在动机,因此表现出更好的发展结果。
所以下次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妨仔细听听,认真满足孩子一次。如果在此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或者困惑,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科的专业知识,分析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提供帮助,助力孩子茁壮成长。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困惑与联系方式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