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刚进入一段关系时,你会和对方聊自己过往的创伤吗?
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人都说“不会”:
“把自己太多的伤疤和软肋交到对方手里,也许某一天当俩人不再亲密无间的时候,就会变成对方攻击自己的武器。”
但如果不聊这些,又觉得这段关系流于表面,不能确定对方是否爱自己、接纳自己,是吗?
“不要期望别人能为你疗伤,很多路必须自己走,自愈了才能遇到最契合的同路人。”
而前段时间的热播剧《玫瑰的故事》里,背负着沉重过往的苏更生选择了“会”。
在黄振华向她表白后,苏更生选择坦诚面对自己的过去,她深知自愈之路需要勇气,而真正的同路人需要彼此的坦诚与包容。故事中,黄振华也用他的选择诠释了何为真心的接纳和信任,果断选择了拥抱“破碎”的苏更生,包容她的过去,跟她一起面对。
但这部分剧情,却引发了很多网友的激烈讨论:
“这是演电视剧,现实中刚谈恋爱就坦白过去是不明智的。”
“黄振华选择包容,但更多的人会在吵架时提起这事,贬低你。”
“我曾经也觉得他可靠,跟他讲我坎坷的童年,后续的恋爱里,他却把我的坎坷当成缺陷和笑料。”
电视剧的艺术化表达旨在告诉我们,对于一段真正深厚的情感关系,直面过往,与彼此的心灵建立深刻的联系才是建立坚固情感的基础。
但现实生活中,在两个人的关系初期,可以展现自己的“沉重面”吗?
01
研究证明:
关系初期“掏心掏肺”,并不会损害感情
在恋爱综艺《半熟恋人2》中,男嘉宾老孟与女嘉宾宝儿之间的情感纠葛引人深思。老孟的抵触并非源于不爱,而是源于他们对待关系发展的不同理解与期待。这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问题,也是许多恋爱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如何面对和接纳爱人的“沉重面”。
在节目的初期,老孟对宝儿的第一印象极佳,觉得她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感到两人之间的相处并不如初见时那般轻松愉快。他坦言,很多东西进展得太快,让他对两人是否合适产生了疑虑。与宝儿的相处,让他感觉处处别扭,这种情感体验的来源,正是他不太愿意面对宝儿的“沉重面”。
宝儿的“沉重面”是指她在关系中表露的深层次情感和经历。她倾诉自己在上一段感情中的伤痛,表达自己的不安和讨好。对于老孟来说,这种深度的交流让他感到不适。有些观众认为老孟不够在乎女孩,只爱她的明媚,却无法接受她的破碎。然而,这并不公平地评价了老孟的感受。
老孟之所以不想面对宝儿的沉重面,并非他不爱她,而是他们的关系发展顺序存在差异。老孟倾向于先浅浅地交往,享受爱情的甜蜜,再逐步深入;而宝儿则更倾向于先深度交流,建立信任感,再慢慢享受关系。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并没有绝对的对错,而是因人而异。
在恋爱关系中,坦诚相待、掏心掏肺是建立深厚感情的基础。然而,并非所有人在关系初期就能轻松地掏心掏肺,这需要双方都有足够的情感安全感和信任。有时候,人们在关系初期并不愿意过早地展现自己的沉重面,是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对关系造成损害。然而,适度地分享自己的情感和经历,是可以加深感情的。
心理学博士Arthur Aron在论文《人际亲密感的产生:实验程序及部分初步发现》中提到一组实验:
他邀请了多对陌生人,在45分钟内彼此提问并回答36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兴趣、爱好、最深的恐惧、童年的伤痛等等。实验结果表示:有30%的实验对象认为,对方是有史以来和自己关系最深的人。一些人甚至在实验结束后就开始约会、结婚。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在掏心掏肺中加深感情,而有些人不行呢?这或许是因为:双方表达自己的方式错位了。
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情绪卷入”:对方能够接纳和回应你的情绪,你也愿意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卷入度太高的人,会沉浸在个人情绪里,并把伴侣也“牵扯”进来,比如宝儿;而情绪卷入度太低的人,不会轻易表露情绪,也不会敏锐觉察到伴侣的情绪,比如老孟。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双方在表达自己和接纳对方时出现错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一方是错的。重要的是双方如何沟通和理解彼此的差异,找到一种适合两人的相处方式。
02
错位根源:
非一致性沟通
在《亲密关系》一书中,作者将“关系初期”诠释为“浓情蜜意在热恋期“。
这个阶段的男女对另一半有很多幻想,仿佛自己漂泊孤独的心,在对方那里有了归属和依靠。这种感觉太好了,会让人想要不断从对方那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而确认的方式,就是通过各种行径的深度交流。
但要注意,这些深度交流不一定有利于关系,也可能会延续错误,甚至导致关系破裂。
《亲密关系》把这种错误的走向形容为:人们对亲密关系性质有一个总的设想,如果它是错误的,则错误会延续下去;而人们会期望他人做出某些特殊行为,让这些错误设想变成现实。
在这段时间里,双方似乎都愿意为了对方去尝试一切,每一个微小的举动和话语都显得格外重要。但是,过度依赖这种初期的甜蜜往往会导致一些不健康的交流方式。
有些人会选择“非一致性沟通”,即无法在交流中包容不同的观点和个性。他们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或内心的恐惧而选择隐藏真实的自己,或者故意展现自己糟糕的一面来试探对方。这种沟通方式不仅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更无法满足对方的需求,往往导致关系的破裂。
然而,还有另一种沟通方式叫做“一致性沟通”。这种方式强调在交流中既要照顾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要考虑到对方。它不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是用一种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进行。
比如,当你想表达自己的脆弱时,可以找一个私密安静的场所,温和地倾诉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又让对方感到舒适和被尊重。在这种交流中,双方都能感受到对方的关心和理解,从而建立起一种深度信任。
在关系初期,采用一致性沟通来进行深度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双方更好地了解彼此,还可以建立起一种健康的、长久的亲密关系。就像Arthur Aron的实验一样,即使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互动形式建立起深度信任。这种信任的建立离不开双方的感受和情感的交流。
03
控制不住的倾诉欲,藏着未愈合的创伤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个看似矛盾的境地:明明知道现在不是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时刻,但内心却无法控制地想要表达出最真实的一面,甚至可能是最糟糕的一面。这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1、内在缺乏稳定客体
在心理学中,一个稳定的客体是指那些能给予我们持续关爱和支持的人。当我们从小缺乏这种全然的关心和爱护时,我们可能会寻找替代品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这种情感上的缺失,有时会导致我们在关系中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化行为,就如同那个在泰勒.斯威夫特在《Blank Space》MV中演绎的因缺乏稳定客体、不断寻找情感连接的孤独女孩。
2、整合创伤的尝试
书籍《不原谅也没关系》中提到:身心遭受创伤的人,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解离,内心空虚,感觉不到自己活着。
找人倾诉,实际上是一种将自己“拉回”现实的方式,通过情感的交流,重新感受到生活的脉动。这种情况下,我们寻找的不仅仅是爱,更像是在寻找一个心理的出口,一个能够治愈我们的心理医生。
3、心理状态正在走下坡路
研究发现:当我们的心理状态走下坡路时,倾诉欲会变得更强。
这并不一定代表我们有意去疗愈自己,而更多是无意识地渴望被关心、被陪伴。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或者让关系走向破裂。
04
关系初期,该怎么倾诉?
在和喜欢的人倾诉伤痛时,人的自愈本能驱使我们寻找安慰和共鸣。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毫无风险,特别是在关系的初期。如何既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又能避免给对方带来压力呢?以下两个建议或许能为你提供帮助。
1、采用一致性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不仅关注情感的表达,还注重对情境的理解和尊重。
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应首先从“我”的角度出发,接纳对方的情感,让对方知道你在乎他的感受,你愿意陪在他身边,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他坚实的后盾。
其次,用“你”来引出你的观察和关心,让对方明白你的担忧和期待。最后,不要忘记提及你们所处的情境,共同探索可接受的解决方案。这样既能表达你的情感,又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理解和尊重。
2、把多余的倾诉欲,留给自己或其他客体
比如,你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倾诉你的心声并寻求成长。另外,自主写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找一个安静的环境,用文字表达你的情感和心声。你可以把这些文字装订成册,进行一个象征性的仪式:埋进土里、装进旧物箱中或安全区域烧掉等。这样既能宣泄情感,又能帮助你在过程中进行自我疗愈。
当你学会了治愈自己后,再去迎接一段新的关系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更加轻松和有安全感。因为你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也更加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伴侣和关系。这样的你,将更有魅力吸引到与你心灵相通的人。
《小王子》说:“想要和一个人产生羁绊,就要承受掉眼泪的风险。”
开始一段关系时,谁都不敢保证,那个特殊的人会全然接受我们的不完美。那些被完整爱着的人,身上既有着难以忽视的缺点,也闪耀着无法抵挡的优点。他们深知,缺点与优点并存,才是构成一个真实、饱满的自己的要素。
我们无需幻想有谁能无条件地全盘接受自己,而是要学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沉重与脆弱。这不仅是向他人敞开心扉的勇气,更是建立深度关系的基石。
真正的灵魂伴侣,或许并不是一开始就天造地设的一对,而是在相互陪伴、相互磨合的过程中,让我们逐渐确认彼此就是那个对的人。
温纳心理推荐
过往的创伤常常使我们渴望深情的陪伴,然而若沟通方式不当,反而加重了对方的负担,甚至威胁到亲密关系的存续。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在关系中常常过度宣泄情绪和抱怨,不妨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在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你可以安心倾诉,心理咨询师将耐心倾听你的烦恼,帮助你梳理困扰的根源,治愈深藏的伤痛。在这里,你将获得一个稳定而安全的空间,让你得以疗愈,重新找到内心的平静并和谐地与他人相处。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困惑与联系方式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