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了,你们依然可以做最好的父母

2024-11-07 239


“孩子们对于家长的变化是很敏感的。如果婚姻已经破败的父母不告诉孩子真实状况,而是假装无事发生,其实是在制造一个不坦诚的家庭氛围,会为孩子们的余生埋下更大隐患。”——儿童心理学家奥布莱恩( Kimberley O’Brien)




最近和朋友们聊到父母的婚姻,发现在五六十岁的年纪,还能保持「相敬如宾」的父母真是极少数。甚至有两位朋友,一直在试图劝自己的爸妈离婚。


他们的理由也出奇一致:「都说是为我好当初才没离婚,但这种苟延残喘的婚姻,不仅在折磨他们也在折磨我。」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模范的父母是可以为了孩子牺牲个人幸福,保持家庭完整的。但这种「牺牲」真的能换来「孩子会更好」的理想结果吗?离婚和坚持破碎的婚姻,到底哪种选择对孩子伤害更大?




01

从关注离婚到关注父母冲突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的社会文化一直在倡导并坚守着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是给孩子最好成长环境的重要条件。



对此,有关儿童成长的诸多研究都将离婚作为家庭不稳定的重要标志,而孩子通常被认为是最直接且最大的受害者。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逐渐发现这样的观点可能并不全面。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心理学研究中,Wheaton提出的压力释放假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认为,
重大的生活事件如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并不完全是负面的。相反,当父母间的长期冲突成为无法承受之重时,离婚反而可能成为一种压力的释放。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双方能够在离婚后为了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发展出一种合作关系,那么这样的家庭环境反而可能为孩子带来相对稳定和正常的成长环境。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孩子而言,
真正带来伤害的并非是离婚这一事件本身,而是其背后隐藏的父母间的长期冲突和不稳定的关系。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家庭内部的和谐与稳定,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婚姻状态。




02

父母冲突是怎么影响孩子的?




「父母婚姻冲突」,简称“父母冲突”(Inter-parental Conflict,IPC),是指父母之间因为意见不一致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言语争执或身体攻击,往往通过冲突发生的频率、强度或冲突是否得到解决等方面来界定。


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孩子是极具观察力和模仿力的。他们常常将父母视为生活中的榜样,特别是家庭中的直接榜样——父母。



若父母习惯以敌对、回避、冲突升级甚至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将之视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然而,这样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影响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人际关系。

在美国心理治疗专家Bowen的生态系统理论中,家庭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微系统。其中包含了多个亚系统,如夫妻亚系统、亲子亚系统和手足亚系统等。



若父母经常处于冲突之中,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会放在如何解决双方的矛盾上,与孩子的互动可能会变得不耐烦,从而减少对孩子的陪伴和关心,导致亲子关系受到负面影响。

此外,
情绪安全感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当孩子感知到父母关系的不稳定,并长期处于缺乏安全感的状态时,这将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构成威胁。长期下来,这种不安全的感觉可能导致孩子在适应社会和解决问题时遇到困难。





03

父母冲突下的亲子三角关系




在家庭这一微妙而复杂的系统中,当父母间的冲突愈演愈烈时,亲子三角关系就如同风暴中的航船,易被卷入混乱的漩涡。而这种关系的出现,常常与家庭界限的不清晰息息相关。

何为“亲子三角关系”?当家庭中的父母双方产生矛盾,如果未能有效分割开各自的冲突,孩子便可能被牵扯其中。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
被迫“卷入”父母间的负面情绪中,被要求选择立场,甚至被赋予了父母的职责。主要类型是以下三种:



 1. 跨代联盟(Intergenerational Alliance)


在这种关系中,孩子被迫在父母间选择站队,成为他们冲突的盟友。这种情境下,父母可能会问及孩子:“你最喜欢我们中的谁?”这样的问题不仅不恰当,还可能让孩子陷入深深的恐惧和不安中,影响他们的安全感

 


 2. 亲职化(Parenting)


在父母发生冲突时,孩子可能会被要求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他们可能会过早地担负起大人的角色,承担起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责任。

 


 3. 替罪羊(Scapegoat


这是一种更为隐秘的三角关系形式。在这种关系中,父母可能会将他们之间的冲突焦点转移到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以此来逃避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这种方式往往使孩子成为家庭冲突的“替罪羊”,他们可能会被责备或被当作出气筒





04

父母怎么做:

让孩子在关系中呼吸




千禧年代的很多实证研究证明:子女卷入父母冲突的程度越高,其抑郁和焦虑水平也越高,出现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进而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甚至影响其成年后的婚姻满意度。


要改变孩子卷入夫妻冲突的情况,拆散三角关系,父母首先需要了解稳定的亲子三角关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接着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



父母应当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情感,还可能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夫妻间的冲突应当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同时避免将冲突的责任转嫁给孩子。

当家庭中出现矛盾时,父母应明确哪些问题可以与孩子分享,哪些问题需要孩子回避。要让孩子明白,
他们不是父母冲突的参与者,而是家庭关系的受益者




增加亲子间的沟通,让孩子了解家庭关系的现状,同时也要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这样的沟通不仅能帮助孩子理解问题,还能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父母的陪伴、尊重、倾听和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通过这些行为,父母可以帮孩子重建安全感,让他们在家庭关系中自由呼吸。




若家庭矛盾难以解决,父母不必独自承受压力,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样不仅能解决当前的困境,还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稳定的成长环境。

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刻,如夫妻关系破裂,父母仍可以
建立起合作的共同养育模式。这样的模式不仅对孩子有益,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家庭变化。



研究发现,在离婚后仍能保持合作态度的父母,其子女往往表现出更好的行为和更健康的父子关系。




05

孩子怎么做:

在希望中完成自我分化




作为家庭关系中年龄和权力都较小的一方,孩子常常可能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被卷入三角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无力改变。在孩子主动将自己从不舒服的关系中拉出来的过程中,人格成熟至关重要。



「自我分化」是人格成熟的一个指标,是指个体在理智与情感、亲密与独立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在人际层面不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扰动,既能体验亲密,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要实现自我分化,孩子可以尝试在这几个方面努力:


 1. 区分自身的问题和父母之间的矛盾 


在家庭中,常常会有各种纷争和矛盾,孩子需要明白,这些是父母之间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问题。当遇到父母发生争执时,孩子要学会保持中立,不要过多地卷入其中。适当的时候,可以学会“忽视”,而不是过多地“讨好”



 2. 处理自己的情绪 


在家庭冲突中,孩子可能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恐惧。这时,要为自己找到一个情绪的出口,比如和信任的朋友、亲人交流,或者通过运动、绘画、音乐等方式来舒缓自己的情绪。


 3. 调整认知,实现客体分离 


要明白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当父母发生冲突时,孩子不要过度卷入,要树立起自己的界限,保持中立的态度。相信父母能够处理好他们之间的问题,自己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4. 勇敢向他人求助 


当觉得自己无法独自应对时,不要害怕寻求帮助。可以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或者社区里的专业人士,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困扰。记住,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值得被好好对待,不要因为家庭的问题而产生羞耻感。


 5. 独立生活 


当家庭冲突实在无法解决时,孩子可以在成年后选择独立生活。这样可以从根源上退出家庭冲突的漩涡,为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





温纳心理推荐



比起家庭成员的数量与形式,更重要的是家庭里的是否有充满爱、温暖与明朗的氛围。虚假的夫妻关系,表面的家庭完整,不是爱,而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如果你感到在亲子关系或青少年心理问题上存在困难,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特别是在孩子经历人生的重大事件,如父母离异、中考高考、校园霸凌等,更需要家长给予耐心和关爱,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孩子,一起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