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想要“养废”一个孩子,有多容易?

2024-03-19 322

| 搜索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关注我们

虽然当下流行的育儿观念,崇尚给孩子足够的平等和尊重。

但不可否认的是:谁能拒绝一个乖孩子呢?懂事、乖、听话、省心,依旧是父母们对孩子的最高“赞誉”。

可事实上,如果你家的孩子“不太听话”、“不太乖”,这是一件好事!

恭喜你!TA是个正常成长、心理健康的孩子。

pexels-ron-lach-8669765.jpg


01

让孩子变“乖”

是在“养废孩子

如果你想“养废”一个孩子,告诉TA变“乖”就可以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乖”这个行为是孩子和家长长期密切配合互动的结果。基于此,孩子会变得循规蹈矩、端庄得体,把不听话、任性、不懂事的自己隐藏起来,活成父母、长辈认可的样子。

作为小孩子,让父母高兴几乎成为一种本能,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来自父母亲的喜爱与关注,才能生存下来。慢慢地,一些被家长认为乖的行为就被筛选出来,即家长想要看到什么,孩子就表现出来什么。这种亲子间的投射性认同,既隐秘又有杀伤力。

pexels-mikhail-nilov-7780910.jpg

孩子为了努力迎合大人喜欢的“乖”,只能把真实的感受压抑在内心深处,暂时处于“休眠状态”,在冰冷和平静中为“随时喷发”一点点积蓄能量。

而“乖”孩子们往往意识不到:TA们会把这个不健康的关系互动模式,扩大到所有的关系之中,即认为只要我“乖”,别人就会爱我,就会给予我想要的东西。

pexels-luna-lovegood-1104014.jpg

当“乖”没有收到对等的回应时,之前形成的关于乖的逻辑就会瞬间被土崩瓦解,信念和情感的受挫往往伴随一些可怕的事情。通常情况下,会有两个反应:

第一个可能是“杀死自己”,“都是我不够好,不够乖,所以别人才不爱我、不关注我”,这是诱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将自我价值感是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要求自己必须是一个可爱的、完美的人。

当自己无论如何做,别人的评价都没有按照自己预想的发展时,就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一无是处,开始崩溃,进而自我攻击。

第二个可能是“摧毁别人”,“我都这么优秀,这么乖了,你居然没有给予我需要的东西和反馈,你是坏人、是恶魔”,这时,失控的情绪会像泄洪一样倾泻而出,造成极大的杀伤力。

pexels-lina-kivaka-3394192.jpg


02

家长得学会放下

“你要乖”的执念

事实上,不乖是天性,太乖是反人性。我们成年人眼中的乖孩子更多的是“被乖的孩子”,是改造的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产生自我的概念,TA们想要自主掌控自己的人生,想自己“拿主意”,也会向身边的人表达属于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但在大人眼里,往往是令人头疼的“叛逆”、“不听话”。

pexels-rüveyda-13661141.jpg

在下一次面对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不妨思考一下:这件事情,是大人的意愿更合理,还是孩子的意愿更合理?如果孩子没有听大人的话,会不会对他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或者对他的成长有什么长期的不良影响?

如果孩子的意愿更合理,遵从孩子的意愿是更好的做法;如果一件事情,既不伤害身体,也不会带来不良习惯,也不必要求孩子一定要听话,更合适的做法是:把TA当成年人,解释清楚利弊,如果只是一些小事情,完全可以让孩子去大胆试错。

pexels-andrei-domanin-19901781.jpg


温纳心理推荐

家长可以尝试只对“最重要的事”设规范,比如遵守公共场所的规范、按时完成作业、不能说脏话、规定好玩电脑的时间。孩子事事顺从家长并非好事,有商有量、张弛有度,才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全。

如果你在亲子关系或者家庭教育方面需要帮助,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调整紧张的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方法调整孩子的内在性格与真实情绪。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图片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小红书|温纳心理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