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当孩子不停哭闹、拒绝配合,或是犯同一个错误多次,我们的耐心逐渐耗尽,最终情绪失控,提高嗓门甚至爆发。
事后又常常自责——为什么又没控制住自己?
事实上,这种内疚与反思本身,已经是一种成长的信号。心理学中,我们区分“情绪化表达”与“表达情绪”两个概念,而如何从前者走向后者,正是亲子情绪沟通的关键所在。
01
丨为什么我们容易
陷入“情绪化表达”?
情绪化表达,常指被情绪完全主导,以指责、攻击、抱怨等方式宣泄情绪。例如:“你怎么总是这么不听话!”“我受不了你了!”这类表达往往源于:
情绪积累与爆发:
日常压力与育儿疲劳让情绪阈值降低,小事也能触发强烈反应
原生家庭模式的重演:
不自觉地重复自己童年时接受的沟通方式
对情绪的错误认知:
认为“负面情绪”是不该存在的,反而在压抑后更强烈地爆发
然而,情绪本身从不是问题,如何表达情绪才是关键。
02
丨何为“表达情绪”?
“表达情绪”是以不伤害彼此的方式,诚实地说出内心的感受和需要。
例如:“我现在感到有点着急,因为我希望我们能按时出门。”
这不仅是沟通技巧,更是一种情绪能力的体现。
03
丨从“情绪化表达”
到“表达情绪”
可以怎么做?
1. 暂停:给自己一个情绪缓冲带
当感到情绪即将失控时,尝试“暂停”。可以深呼吸10秒、离开现场片刻,或对孩子说:“妈妈/爸爸需要冷静一下,我们等一下再谈。”
这不仅能避免伤害性言语,也向孩子示范:情绪可以调节,而非被它控制。
2. 识别与命名情绪
情绪袭来时,尝试在内心中为它命名:“我现在感到生气”“我觉得很无力”。
心理学中的“情绪颗粒度”理论指出,准确识别情绪本身就能缓解情绪强度。
当我们说出“这是愤怒”而非一味沉浸其中,大脑会从情绪反应切换到认知处理,从而更理性地回应。
3. 用‘我’开头代替‘你’开头
▨ 情绪化表达:“你总是捣乱!”(指责)
▨ 表达情绪:“我看到玩具散落满地,我感到有点疲惫,因为我刚刚整理好。”(陈述事实+感受)
使用“我”语句时,我们将焦点从批评对方转回自己的感受,孩子更容易听懂需求,而非只听到批评。
·
4. 接纳情绪的合理性,而非否定它
有时我们害怕表达情绪,是担心“带给孩子压力”。但孩子真正恐惧的不是父母的情绪,而是情绪的不确定性。
当我们说:“妈妈现在有点难过,但这不是你的错,我需要休息一下”,孩子学会的是:情绪可以被谈论,且不必为此背负全责。
5. 将情绪转化为需要的表达
所有情绪背后,往往关联着未被满足的需要。愤怒可能源于对尊重的需要,焦虑可能来自对安全感的期待。
如果我们能对孩子说:“我生气是因为我担心你跑太快会摔倒,我希望你能小心一点”,孩子不仅听到要求,更理解了背后的关怀。
情绪教育
不在于从不失控
而在于如何回归
即使偶尔情绪爆发,我们仍可以通过事后修复来示范如何面对失误:“对不起,妈妈刚才太着急了。我的情绪不是你的错,下次我会努力好好说。”
这种坦诚与尝试,本身就在告诉孩子:
情绪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学习与它共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即使有裂痕也可以修复
我们始终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在情绪教育的路上,给予自己与孩子,更多的耐心与善意
『 免费预咨询 』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