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绪化表达”到“表达情绪”,是做父母的一场重要修行

2025-09-23 1

作为父母,孩子不停哭闹、拒绝配合,或是犯同一个错误多次,我们的耐心逐渐耗尽,最终情绪失控,提高嗓门甚至爆发。


事后又常常自责——为什么又没控制住自己?


事实上,这种内疚与反思本身,已经是一种成长的信号。心理学中,我们区分“情绪化表达”与“表达情绪”两个概念,而如何从前者走向后者,正是亲子情绪沟通的关键所在


  01

为什么我们容易

   陷入“情绪化表达”?


情绪化表达,常指被情绪完全主导,以指责、攻击、抱怨等方式宣泄情绪。例如:“你怎么总是这么不听话!”“我受不了你了!”这类表达往往源于:


情绪积累与爆发

日常压力与育儿疲劳让情绪阈值降低,小事也能触发强烈反应


原生家庭模式的重演

不自觉地重复自己童年时接受的沟通方式


对情绪的错误认知

认为“负面情绪”是不该存在的,反而在压抑后更强烈地爆发


然而,情绪本身从不是问题,如何表达情绪才是关键



  02

何为“表达情绪”?


“表达情绪”是以不伤害彼此的方式,诚实地说出内心的感受和需要


例如:“我现在感到有点着急,因为我希望我们能按时出门。” 


这不仅是沟通技巧,更是一种情绪能力的体现



  03

“情绪化表达”

   到“表达情绪”

   可以怎么做?


1. 暂停:给自己一个情绪缓冲带


当感到情绪即将失控时,尝试“暂停”。可以深呼吸10秒、离开现场片刻,或对孩子说:“妈妈/爸爸需要冷静一下,我们等一下再谈。”


这不仅能避免伤害性言语,也向孩子示范:情绪可以调节,而非被它控制


2. 识别与命名情绪


情绪袭来时,尝试在内心中为它命名:“我现在感到生气”“我觉得很无力”。

心理学中的“情绪颗粒度”理论指出,准确识别情绪本身就能缓解情绪强度


当我们说出“这是愤怒”而非一味沉浸其中,大脑会从情绪反应切换到认知处理,从而更理性地回应。


3. 用‘我’开头代替‘你’开头


▨  情绪化表达:“你总是捣乱!”(指责)


▨  表达情绪:“我看到玩具散落满地,我感到有点疲惫,因为我刚刚整理好。”(陈述事实+感受)


使用“我”语句时,我们将焦点从批评对方转回自己的感受,孩子更容易听懂需求,而非只听到批评。

·

4. 接纳情绪的合理性,而非否定它


有时我们害怕表达情绪,是担心“带给孩子压力”。但孩子真正恐惧的不是父母的情绪,而是情绪的不确定性


当我们说:“妈妈现在有点难过,但这不是你的错,我需要休息一下”,孩子学会的是:情绪可以被谈论,且不必为此背负全责


5. 将情绪转化为需要的表达


所有情绪背后,往往关联着未被满足的需要。愤怒可能源于对尊重的需要,焦虑可能来自对安全感的期待。


如果我们能对孩子说:“我生气是因为我担心你跑太快会摔倒,我希望你能小心一点”,孩子不仅听到要求,更理解了背后的关怀


情绪教育

不在于从不失控

而在于如何回归


即使偶尔情绪爆发,我们仍可以通过事后修复来示范如何面对失误:“对不起,妈妈刚才太着急了。我的情绪不是你的错,下次我会努力好好说。”


这种坦诚与尝试,本身就在告诉孩子:


情绪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学习与它共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即使有裂痕也可以修复

我们始终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在情绪教育的路上,给予自己与孩子,更多的耐心与善意



如果您遇到心理困扰,我们的

 免费预咨询 

可以帮助您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图源网络|侵删)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