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刚至,寒风渐起,你是不是也发现自己突然没了活力,只想窝在温暖的室内,对外面的世界提不起半点兴趣,甚至情绪也跟着莫名低落?
01
丨为什么冬天容易情绪低落、不想出门?
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双重角度来看,这种状态的出现有迹可循:
1. 季节性情绪失调(SAD):被 “日照” 影响的情绪开关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的长期追踪研究显示,冬季日照时间每减少 1 小时,人体血清素(调节情绪的核心神经递质)分泌会下降约 15%,褪黑素分泌则增加 30%。这种生理变化直接导致:约 10% 的人群会出现明显的 SAD 症状(如持续性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另有 30% 的人会经历轻微的季节性情绪波动,表现为精力不足、睡眠模式改变。
2. 环境限制:“活动减少” 引发的心理连锁反应
斯坦福大学 “情绪与环境” 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冬季人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平均减少 40%,而运动和社交的减少会进一步加剧情绪低迷:运动频率每降低 20%,多巴胺分泌水平下降约 12%,直接导致愉悦感降低;社交互动减少 30% 以上时,孤独感会被放大 2 倍,自我价值感显著弱化。
02
丨别把 “冬季情绪” 当成 “自己的问题”
不少来访者会因冬天的低落状态自责,觉得 “别人都能活力满满,只有我在摆烂”。但事实上:
哈佛大学的跨文化研究显示,全球约 10% 的人会在冬季出现明显的 SAD 症状,30% 的人有轻微季节性情绪波动;性别差异上,女性出现 SAD 的概率是男性的 1.5-2 倍(可能与激素波动有关);这种状态和 “意志力强弱” 无关,更不是 “性格消极”,只是身体在适应环境时的正常反应。
《小森林 冬春篇》里的市子 —— 她在大雪封山的冬天,靠着腌制萝卜干、制作暖炉料理来建立生活的 “锚点”。你看,连电影都在告诉我们:冬天的 “慢”,本就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节奏。
03
丨4 个 “有研究支撑” 的冬日情绪调节法
1. “人造阳光” 唤醒法
《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双盲实验表明,每天接受 30 分钟 10000 勒克斯的光疗(相当于晴天正午的光照强度),可使 SAD 患者的情绪改善率提升 60% 以上。你可以:
▨ 每天起床后拉开窗帘,让自己暴露在明亮光线下; ▨ 尝试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光疗灯,模拟自然光调节血清素分泌。
2. “微行动” 破局法
把 “出门社交”“完成大任务” 拆解成5 分钟可完成的小行动:
▨ 不想出门?先试着 “打开房门站 1 分钟”; ▨ 没动力工作?先 “打开电脑写一个标题”。这种 “微行动” 策略源于心理学中的 “启动效应”—— 一旦开始,大脑会因 “行为一致性” 驱动你继续完成,研究显示,持续 2 周的微行动可使行动力提升 40%。
3. “情绪锚点” 营造法
在室内创造能让你感到愉悦的 “情绪锚点”:
▨ 摆一盆绿植,每天花 3 分钟观察它的变化(就像蛤蟆先生在咨询中通过 “记录情绪” 建立自我觉察); ▨ 准备一份喜欢的热饮,在固定时间享用,让身体形成 “仪式感→放松感” 的条件反射;
播放一首能让你放松的音乐,比如《菊次郎的夏天》里的钢琴曲,研究表明这类轻音乐可使焦虑水平降低 25%。
4. “反向规划” 休息法
如果实在提不起劲,别强迫自己 “必须振作”,而是主动规划 “有质量的休息”:
▨ 看一部治愈系电影,比如《海蒂和爷爷》,研究显示这类影片可使催产素分泌增加 30%,显著提升情绪温暖感;
▨ 泡个热水澡,在浴室放些香薰,让身体的舒适感带动情绪的松弛;
▨ 写一篇 “情绪日记”,把低落的感受如实记录下来 ——《情绪自救》中引用的研究表明,“书写情绪” 能激活大脑的理性区域,使焦虑水平降低 42%。
冬天的情绪低落,就像一场 “温柔的提醒”—— 提醒我们放慢节奏,倾听身体和心理的真实需求。不必急于 “摆脱” 这种状态,而是试着和它共存:允许自己偶尔低落,也相信春天来临时,活力会自然回归。
如果你发现这种状态持续超过 2 周,且严重影响到睡眠、饮食和社交,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 就像感冒需要吃药一样,情绪的 “小感冒” 也值得被认真对待。
愿这个立冬后的冬天,你能和自己的情绪温柔共处,也能在需要时,勇敢地伸出手寻求温暖。
『 免费预咨询 』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