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不想上学的孩子,不是在对抗世界,而是在保卫自己

2025-11-16 14


乎每个人都曾在某个清晨,被闹钟吵醒后,脑海里闪过一个强烈的念头:“今天,我真的不想去上学。”

偶尔的懈怠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这种“不想上学”的情绪成为一种持续的、强烈的、甚至让你感到痛苦的状态,那么,它就不再是简单的懒惰,而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心理信号——你的内心,正在通过这种方式向你求救。

抗拒上学的行为本身不是问题,而是问题的“解决方案”——一个你潜意识里为了应对更深层痛苦而采取的,或许不够高明,但却是你当时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01

 逃避:最原始,也最强大的自我保护


当我们看到一个生命在退缩、在逃避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推他出去,告诉他“你要勇敢”。但如果我们停下来,仔细看,会发现“逃避”是所有生物最古老、最本能的生存策略。

手碰到火会缩回,遇到危险会躲开。这是身体在保卫自己的完整。

同样,当一个孩子坚决地逃离学校这个情境时,意味着在他的感知里,那里存在着一种他无法承受的“心理之火”。他的退缩,不是懦弱,而是他的整个心理系统在拉响警报:“前方威胁过大,我方即将崩溃,必须立即撤退!”

所以,厌学行为,从来不是问题的根源,而是问题的终极症状。它是一个巨大的、闪烁的求救信号,告诉我们: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正在经历一些他独自无法处理的痛苦。



02

他到底在保卫自己,免受什么的伤害?


那么,学校这个在大多数人眼中正常甚至快乐的地方,对他而言,可能意味着什么?在我的咨询室里,我最常见到以下几种“战场”:


1. 保卫自我价值感,免于被彻底击碎

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学校是一个巨大的、公开的“评价机器”。每一次考试排名,每一次课堂提问,每一次作业批改,都是一次关于“我够不够好”的审判。

一个长期在学业上受挫的孩子,内心可能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独白:“我努力了,还是不行,我可能就是笨。”“如果我再考不好,爸妈和老师就会彻底放弃我。”
这种对自我价值的恐惧,远大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为了避免在战场上被“我不行”这支利箭彻底射穿,潜意识会选择最直接的方式:不上战场 不参加考试,就不会有失败。这是一种悲壮的自我保护。


2. 保卫心灵,免于社交的酷刑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微型社会。对我们成年人来说,那只是青春回忆;但对有些孩子来说,那是他当下人际关系的全部世界,可能危机四伏。
他可能在保卫自己:

免受孤独的吞噬 看着别人三三两两,自己却形单影只,那种“我不属于这里”的感觉,足以淹没一个少年。

免受同伴的霸凌 可能是明显的排挤、嘲笑,也可能是更隐蔽的语言暴力或网络孤立。学校对他而言,就是一个需要时刻警惕的“危险丛林”。

免受关系破裂的恐惧 与好朋友闹矛盾,被小团体排斥,这些在成人看来“小事一桩”的冲突,足以摧毁孩子一整天的安全感。


3. 保卫精神生命,免于意义的消亡

这在青春期后期尤其明显。他们开始追问“为什么”,开始寻求生命的意义感。当学习被完全异化为分数、排名和未来谋生的工具,而无法与他的兴趣、他的困惑、他的人生梦想产生任何联结时,他会感到一种深层的空洞

“我每天像机器人一样早起、上课、做题,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这种意义感的死亡,是最深层、也最致命的消耗。抗拒上学,在此刻是对灵魂自由最本能、最激烈的呐喊。

当你或你的孩子出现持续的厌学情绪时,请务必放下批判和说教,尝试以下方式:

如果你是学生:

  1. 自我关怀,而非自我批判: 请停止责备自己“懒”、“没毅力”。告诉自己:“我此刻不想上学,一定有我未察觉的困难。我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审判。”

  2. 尝试梳理情绪的来源: 拿出纸笔,诚实地写下:“在学校里,最让我感到痛苦的是什么?”是某个人?某门课?还是某种感觉(如压抑、孤独)?将它具体化。

  3. 寻求一个“安全”的倾听者 找到一个你信任的成年人——可能是开明的父母、某个你喜欢的老师、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或者专业的心理热线。把你的困扰说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如果你是家长:

  1. 从“法官”转变为“侦探”和“盟友”: 你的首要任务不是评判孩子行为的对错,而是去探寻行为背后的原因。用关心的语气问:“你最近好像很不开心,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吗?我们能一起想想办法吗?”

  2. 创造安全的沟通环境: 确保孩子知道,无论他遇到什么困难(包括学习下滑),家都是他安全的港湾,你都会和他站在一起。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3. 关注“人”,而非“成绩”: 暂时把成绩和排名放一放。让孩子感受到,你爱的是他本身,而不是一个“优秀学生”的符号。当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被确认时,他才有可能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

  4. 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发现情况持续恶化,或伴随情绪低落、睡眠饮食变化等,请不要犹豫,及时寻求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负责任和充满智慧的选择。




    我们深知,当“不想上学”的情绪反复涌现时,它所带来的往往不仅是困惑,更是深深的孤独与无力感。你或许觉得自己正在一座孤岛上,无人能够真正理解你内心的风暴。

    但请相信,你并不需要独自承受这一切。

    你所经历的困扰,并非意志薄弱,而是内心世界向我们发出的重要信号。与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交谈,并不是承认失败,而是赋予自己一个机会——一个被真正倾听、被深度理解的机会。

    如果你或你关心的TA,正被类似的情绪所困扰,请不要犹豫。寻求帮助,是最智慧与勇敢的行为。



    如果您遇到心理困扰,我们的

     免费预咨询 

    可以帮助您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图源网络|侵删)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