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段让你痛苦、焦虑、自我怀疑的关系,你却始终狠不下心离开?为什么那个一次次让你失望的人,你总为他/她找到原谅的借口?”
这背后,并非是你软弱或“恋爱脑”,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机制在作祟。认清这些“看不见的绳索”,是我们走出困境、找回自我的第一步。
01
丨情感悖论:理智与情感的拉锯战
当你发现自己在关系中“不开心和委屈已经多过开心很多了”,却仍无法离开时,那种内疚与自我质疑会加剧你的痛苦。但这种矛盾并非因为你“愚蠢”或“软弱”,而是由多种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如电影《危险关系》中描绘的暧昧关系,表面充满激情,内里却缺乏真正的亲密与承诺,这种不稳定状态会让人陷入对“偶尔甜蜜”的持续渴望,难以抽身。
02
丨心理机制:为何痛苦也会“成瘾”
理解其中的心理机制,是走出迷雾的第一步。
1. 创伤纽带(Trauma Bond) 间歇性强化的陷阱
创伤纽带是指施虐者与受害者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依恋,形成于反复的虐待、暴力或控制中。其核心机制是“间歇性强化”——当奖励(偶尔的甜蜜、温情)随机出现时,会让人陷入最深的情感沉迷。
这就像赌徒无法离开老虎机,你紧紧抓住那些偶尔的美好时刻,告诉自己“也许这次会不一样”。你的大脑不是背叛你,它只是陷入了多巴胺的陷阱。
2. 依恋风格 早年的关系蓝图
根据依恋理论,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模式深受早年依恋经验的影响。
▨ 焦虑型依恋:你可能非常需要和对方相处的时间,对于伴侣的冷漠或忽视会感到极度焦虑。
▨ 逃避型依恋:你可能极度需要空间,当冲突发生时,你会想要远离问题,寻找独处时刻。
这两种依恋风格最容易形成“追与逃”的恶性循环。童年未完成的剧本,总会在成年后的关系中寻找续写的机会。
3. 情感依赖 当爱变成必需品
情感依赖心理是指个体过度将情感寄托于某个人或物品上,一旦失去就难以适应,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
依赖型人格的个体往往在关系中表现出“顺从行为”和“分离恐惧”,他们难以表达不同意见,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并可能因为害怕失去关系而甘愿接受不愉快甚至带有贬低性的任务。
03
丨 现实代价:从故事到新闻的警示
不健康的关系模式不仅存在于影视作品中,更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
近期一则国外新闻报道了一个真实案例:一名女性在关系初期感觉“像童话般美好”,但随后关系恶化,她遭遇了伴侣的掐喉、辱骂和攻击。她在受害者影响陈述中说:“我失去了信心,质疑一个声称爱我的人怎么会给我带来如此多的痛苦。”
这种从“童话”到噩梦的转变,凸显了识别关系早期“危险信号” 的重要性。
04
丨 打破枷锁:从觉察到重生
认识到自己处于一段“有毒”的关系中,是迈向改变的重要一步。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步骤,可以帮助你开始这段艰难的旅程:
1. 承认与命名痛苦
诚实地对自己说:“这段关系让我痛苦,但离开需要时间。”不评判挣扎的自我,是疗愈的第一步。
2. 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
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依恋风格,有助于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和需求,从而减少关系中的误解和冲突。如果你是焦虑型,需要学会在焦虑时安抚自己;如果你是回避型,可以尝试挑战恐惧,学习表达需求。
3. 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
从小事开始恢复自主权:独自完成一件喜欢的事,联系疏远的朋友,或写下“我不能接受的行为”清单。健康的爱需要保留“我”的完整性,而非融合成模糊的“我们”。
4. 寻求专业支持
如果长期陷入不健康的关系模式且无法自行解决,考虑寻求心理咨询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咨询师可以帮助你看到依恋类型建立的根源,促进双方更懂彼此的真实需求。
情绪取向治疗(EFT)便是治疗效果显著且应用广泛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能帮助双方重建情感联结。
走出有毒关系,从来不是一场需要立刻冲刺的奔跑,而是一段允许你走走停歇的旅程。那个让你“舍不得”的自己,并不是软弱或愚蠢,她/他只是一个在风暴中,紧紧抓住一块浮木求生的人。那些纠结、痛苦和不甘,需要一个安全、专业的地方被倾听、被理解、被梳理。
在温纳心理,我们的咨询师深刻理解这种关系的复杂性。我们不会简单地劝你“离开”,而是会陪伴你,一起看清关系中的情感模式,找到那份“舍不得”背后的深层根源,一步步帮你积蓄内在力量,重建自信与边界。
最终,你会发现,你拥有的力量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你值得拥有的,不是那份让你痛苦却又依赖的“熟悉”,而是一份让你安心、自在的“踏实”。当你准备好了,迈向咨询的这一步,就是为自己做出的最重要、最勇敢的决定。
『 免费预咨询 』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