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宁愿自己忍受痛苦,也不愿意向父母求助?

2023-03-21 488




·一名正在读小学5年级的孩子,在出去玩时,被一只流浪猫抓伤,回到家后因为害怕父母的责罚,选择隐瞒实情。当父母知道时,已经错过了打预防针的最佳时机,最终孩子因狂犬病不治而亡。


·一名孩子在学校长期遭受校园霸凌,但未将此事告知父母,直到有一天,孩子像交代身后事一样打电话给父母,父母才知道孩子原来承受了这么多痛苦,可惜,一切都晚了,当电话挂断之后,孩子从高楼上纵身一跃自杀。


·一名14岁的孩子被车撞到,虽然并无大碍,但孩子也硬气的说:“没事,别跟我爸妈说,说了也没用。”

......


“在遇到问题之后,你一定要学会向父母求助。”


这应该是大部分父母都会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遭遇了问题和痛苦,他们都宁愿自己忍着不说,也不愿意向父母求助?


1. 告诉你,你也解决不了


父母不是万能的,他们也是人,也有不懂的事情,也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向父母求助的原因。


根源在于,不管你能不能解决,你传递给孩子的永远都是“我不知道”、“我不会”等消极的信息。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选择向你求助,但此时你忙着玩手机,或者忙于工作,你不想分心,所以你下意识的敷衍孩子:“我也不知道,你自己查一查吧。”


将问题丢给社交网络,长此以往,孩子学会了其它渠道的求助方式,就会关闭向父母的求助通道,因为在父母这里,TA既不能得到答案,也不能收获父母的支持。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可以接受一个“什么都不知道”却愿意陪伴他们一起寻找答案的父母,但不能接受一个“不管知不知道”都会随意敷衍自己的父母。


微信图片_20230321092000.jpg


2. 不会站在孩子视角看问题


孩子眼中看起来天大的事情,在父母的眼中很有可能只是一件特别简单的小事。


《狂飙》中,黄瑶初次到高启强的家里,碰了高晓晨的八音盒,二人因为这件事情起了争执,后来,高启强做主想要将八音盒送给黄瑶。


在高启强的眼中,这只是一个八音盒,送了就送了,没什么大不了,还可以再买一个。


但是在高晓晨眼中,这是他妈妈送的八音盒,很珍贵。


很多人说,这是高启强有求于老默,给个八音盒又不会怎么样,如果因为两个孩子之间的事情伤了和气,反而得不偿失。


多么耳熟的话:伤了和气。


在现实生活,如果两个孩子因为玩具起了争执,你的孩子向你求助时,你会不会也会告诉孩子:不过是一个玩具,没什么大不了,伤了和气反而不好这样的话。


最后孩子不情不愿的交出自己的玩具,你不走心的夸一句: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就草草收场。


如果你是那个孩子,当下一次你遇上了难以解决的困难,你还会告诉父母吗?


不会!


因为在父母的眼中,这些问题都是小事,你就是一个不成熟,不懂人情世故,甚至还很任性的孩子。


可孩子只是孩子,为什么要强迫他们学会以大人的视角看问题?为什么不是父母学会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


微信图片_20230321092004.jpg


3. 我所有的求助,都会成为你控制我的方式


孩子向父母求助,父母告诉孩子答案,然后孩子按照这个答案继续走下去,这确实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但是父母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孩子接收了你的答案,却不代表他们一定会接受你的答案。


因此,当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之后,如果他们没有按照父母所给的指示行动,父母就会开始唠叨:“不是告诉你怎么做了吗?你怎么还做不好!”


父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标准答案行动,但在孩子眼中就是——你在强迫我按照你的道路行走。


这种情况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此时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自主选择的权力更为渴望,所以即使是面对标准答案,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如果父母强行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答案行动,在孩子眼中,就会成为父母控制自己的一种方式,在明知道这只是一种控制的情况下,孩子又怎么会继续求助呢?


4. 你必须是一个完美的孩子


有些父母喜欢在公众场合炫耀自家孩子的优点,在外人面前树立一个“完美的孩子”的形象,也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孩子向父母求助,意味着他们出现了问题,并且他们的能力并不足以解决问题,这是父母绝不允许发生的。


所以,这类孩子在遇到问题时,绝对不会向父母求助,甚至还会害怕向父母求助。


微信图片_20230321092007.jpg


很多时候,孩子宁愿自己忍受痛苦,也不愿意向父母求助,就是亲子关系出现危险的信号。


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他们已经不再信任父母,甚至是排斥父母,长久下去,就成了父母口中的“问题少年”,让整个家庭鸡飞狗跳,父母自己也是心力交瘁。


如果,孩子将这种攻击面向自己,那么就会像开头的那些孩子一样,默默承受痛苦,直到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选择自我解脱。


悲剧的发生不是一瞬间的,而是在父母的每一次教育中慢慢演变而成的,一个好的教育却可以扭转这种悲剧。


在郑渊洁的《智齿》中,梁新在学校里被冤枉偷东西,她的第一反应是[告诉爸爸],但老师却一愣,因为她的想法是[如果你不从实招来,我就告诉你爸爸]。


而梁新之所以有底气反抗,就在于父母平时给她的安全感:无论你发生什么事情,面临多大困难,爸爸妈妈都会和你站在一起,信任你,帮助你。


希望每一个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像梁新一样说出[我要告诉我爸爸]!


  温纳心理推荐


孩子宁愿自己忍受痛苦,也不愿意向父母求助,是亲子关系出现危险的信号,如果不及时处理,那么可能会导致难以挽回的问题。


所以如果此刻你需要帮助

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小红书|温纳心理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