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焦虑唤起人们寻求意义的需要,引导人们正确地评价自我,自我追问如何过一种充实的生活。
--Philip George Zimbardo
前不久,18岁零1个月的何平联系中华遗嘱库,立了份遗嘱。
她在遗嘱中说:如果自己遭遇不幸,财产全部捐给公益机构。她的财产包括存了多年的压岁钱和一个玩了多年的游戏账号。
立遗嘱是何平送给自己的成年礼物,她觉得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行为,还很酷”。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预演死亡”。
截至到2022年底,在中华遗嘱库收到的将近9万份微信遗嘱中,年龄集中在20-29岁之间的,占比35.9%,其次是2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26.57%。


立遗嘱00后大多是在校大学生,还有一部分是刚刚踏出校园工作的人。
在很多文章中,不吝于用各种充满希望的字眼来形容他们,但这群与死亡相距甚远的年轻人却开始了立遗嘱,他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很多问题的背后
都是死亡焦虑
死亡焦虑最初是指人们面对死亡这一事实时普遍存在焦虑情绪的心理现象.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死亡焦虑其实应该是:由与自我消亡有关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认识所激发的全部消极情感反应。
也就是说,不止“死亡”会引起“死亡焦虑”,还有很多其它问题也会引发“死亡焦虑”。
心理分析师罗伯特·约瑟夫·朗斯曾指出,死亡焦虑有三种形式:掠夺性死亡焦虑、捕食者死亡焦虑和存在性死亡焦虑。
其中,存在性死亡焦虑是人类特有,持续时间也最长的一种。
熬夜不肯睡是死亡焦虑——
它是未实现自我目标的人们的一种心理补偿机制,人们可以通过熬夜独处实现对自己心理能量的补充。
年龄焦虑的背后是死亡焦虑——
“35岁的职场门槛”让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自己被淘汰:“我都这么大了,会不会被开除”,“这个年纪,不努力,怎么过上想要的生活”......
鸡娃的背后是死亡焦虑——
欧文亚隆曾经在《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里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 60 岁的女强人因为儿子第三次进了戒毒所产生了严重的情绪问题,在咨询的过程中,欧文亚隆发现她的痛苦跟儿子关系并不大——真正的问题是她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而把希望延续到下一代,让儿子符合自己的期待生活,其实是她对抗死亡焦虑的一种方式。
鸡娃的同时,也是让你的生命在孩子的身上延续下去。

预演死亡
是对死亡焦虑的回应
在2020年7月,中华遗嘱库迎来了一位17岁00后网络作家小亮办理遗嘱登记。
他在遗嘱里处分的财产主要是网络小说的著作权和存款,一部分分给父母,一部分分给朋友。
当问到他写遗嘱的原因,他说主要是平时写作的压力比较大,经常夜里写作,看到一些年轻人猝死的新闻感触很大,于是想要立一份遗嘱。
他说:“我觉得想到我就去做,不要等。等着等着,可能最后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自己平时也是一个比较有规划的人,所以想把自己的事情都安排好,也是对父母一个交代,也是相当于留下点自己的爱。”

实际上以立遗嘱的方式为自己和家人朋友做规划的并非个例。
90后的丁先生经常出差,每次遇到飞机颠簸,汽车急刹车等情况,他都会在心里想如果自己出事了,家里人怎么办?于是,他选择为自己立一份遗嘱给家人做保障。
他说:“有人可能觉得这么年轻就立遗嘱,想得太早了。但我认为一点都不早,它会让每一个人更加正视自己的人生,更深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面对死亡,大多数人都是选择回避,假装这件事情不存在。
但欧文亚隆曾说:死亡,会从肉体上摧毁我们,但也会从精神上拯救我们。
死亡焦虑带给人们的并非只有困扰,还可以促进人们更好地追寻人生的意义,让我们在当下,可以更好的认识到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
温纳心理推荐
欧文亚隆指出,一些重大事件或生命历程的转折点会触发“觉醒体验”:
·重要亲人的离世
·身患恶疾
·身体遭受严重伤害(车祸,地震等)
·亲密关系的破裂
·退休
·职业更换
·子女离家后的空巢期
·传达内心深处的,有讯息的梦
......
所以,如果此刻你正在经历一些人生的重大事件,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学会以正确的方式直面你的死亡焦虑。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小红书|温纳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