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做松弛感父母这么简单吗?

2024-07-24 163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前段时间,关于“课间10分钟为什么消失了”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众多讨论。


很多学校为了避免孩子们课间磕碰、打闹受伤的相应责任,于是简单粗暴的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取消孩子们的课间休息时间。


这个事件中,学校固然有管理不当的地方,但是究其原因,和那些“怕孩子受伤、一点磕碰就怒找班主任讨要说法”的焦虑的家长,也脱不开干系。



对于80、90后的父母来说,育儿过程中面临的焦虑已然是生活中的常态。


在为孩子创造安全环境的同时,他们渴望着将孩子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父母们不仅要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精力,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认知。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的周末便被各种课程所占据,英语、足球、轮滑、钢琴等各类课程让家长们忙碌不已。虽然部分学校实行“双减政策”,减少了作业负担,但家长们仍旧坚持为孩子安排补习班和提高班,使得孩子们的学习压力逐渐加重。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们的身心承受了巨大压力,导致了诸如“研学”的盛行,以及对孩子未来发展路径的过度规划。

这种教养焦虑不仅让父母疲惫不堪,也让孩子感到压抑和无奈。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们,如同提线木偶般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引发了社会对
“空心病”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01

你存在教养焦虑吗?



教养焦虑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其核心表现是父母在育儿过程中过度担忧、紧张与不安。这源于对孩子身体、情感、教育和未来的全方位关切,尤其是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问题。

在教养焦虑的驱使下,
父母们常常表现出对儿童需求的过度敏感。他们担心孩子的身体发育是否达标,于是会四处求医问药,甚至精确控制孩子每天的饮食和饮水。这种做法让父母们能在一定时间内减轻焦虑,然而却牺牲了孩子的自由成长空间。长期的过度保护与过度关注,不仅使孩子的免疫力下降,对环境的耐受力减弱,还会对孩子的注意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教养焦虑还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过度的教养和保护可能限制了孩子发展应对逆境的技能,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显得手足无措。同时,父母的教养焦虑与青少年的考试焦虑密切相关,也可能影响他们的社交发展和学业表现。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焦虑情绪还可能代际传递,使得下一代孩子更容易患上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如强迫症、躯体化等。





02

教养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社会环境层面



在当下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孩子们的成长道路愈发拥挤。为了让孩子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许多父母选择为孩子报名各类补习班和兴趣班,期望他们能进入社会的头部梯队。这种对“落后”的深深忧虑,已深深植根于家长们的心中。在他们眼中,“落后”就等同于不安全、失败与低人一等。

尽管我国的社会治安和整体安全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但不可忽视的是,意外事故仍频发,尤其是在儿童群体中。研究显示,
窒息、校车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等意外事件占据了儿童死亡事件的相当一部分比例。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严峻,中国现代平安发展指数虽有所提升,但仍有待加强。

这些因素无疑加剧了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担忧,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教养焦虑。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已成为每一位家长的重要任务。




家庭层面



 1)核心家庭结构的失衡——父亲的缺席 


在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中,父亲往往被赋予了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母亲则承担了大量的家务和育儿责任。然而,这种分工模式常常导致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实际参与度不高,从而使得母亲在承担多重角色时感到孤独和无助。她们不仅需要处理日常的家务事务,还要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陪伴。这种孤独感不仅影响了母亲的心理健康,也间接地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在这样失衡的家庭结构中,孩子们往往无法得到来自父亲的足够关爱和陪伴。这会导致
父子/女关系疏离,缺乏深度沟通和情感交流。与此同时,母子/女关系则可能因为过度的关注和照顾而变得过于紧密,甚至出现过度保护和依赖的情况。这种僵化的家庭结构不仅影响了夫妻之间的关系,也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母亲可能会通过将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感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紧密捆绑的方式,来应对丈夫的缺席。然而,这种方式往往会
导致母亲过度焦虑和过度控制孩子的行为。她们可能会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行为举止等,从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同时,孩子们也可能因为缺乏父亲的引导和支持而缺乏自我成长和探索的空间。



 2) 教养方式的代际传递 


当父母成为父母时,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模式传递给下一代。这些经验和模式可能包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解释方式,以及教养孩子的方式等。


如果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他们可能会通过严格要求孩子来获得自我价值和存在感的确认。这种“只有我做到……才能……”的观念会让他们和孩子都感到疲惫不堪。


 3)隔代养育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很多双职工家庭无法亲自照顾孩子,只能选择让祖辈来帮忙照看。


然而,祖辈的养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往往与年轻父母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年轻父母担忧孩子没有得到科学、系统、合理的养育,从而加剧他们对孩子健康和发展的担忧。





03

如何缓解教养焦虑?




调整父母的养育期待



很多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通过培养出一个满足自身期待、帮助自己完成愿望的孩子,来定义自己的成就和价值。这种边界模糊的亲子一体化现象,不仅使父母和孩子都背负了两代人的人生,加剧了彼此的焦虑与疲惫,而且使双方都没有办法探索自我、活出自我生命的精彩。


因此,父母将自己的人生与孩子的人生边界区分开,澄清自己为人父母的基本职责、将原本属于自己的、却投射给孩子的恐惧和期待拿开、尊重孩子的生命选择,或许是为双方减负的重要内容。




调整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



 1)妈妈 


妈妈应该更多地为自己而活。在繁重的家庭责任中,妈妈们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然而,我们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母亲和妻子。关注自己的情绪、兴趣和理想,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这不仅能够让妈妈们更加自信和快乐,也有助于家庭的和谐。育儿和经济问题不应只由一个人承担,夫妻双方共同分担,这样家庭生活才会更加轻松和愉快。


 2)爸爸 


在家庭中,爸爸们往往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责任,工作赚钱养家已经非常辛苦。然而,面对家庭中的种种压力和挑战,爸爸们也需要找到平衡和放松的方式。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与妻子沟通,这不仅能够减轻爸爸们的压力,也能够让家庭更加和谐和温馨。当爸爸们回家时,他们不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更是孩子们的玩伴和家庭的支持者。


 3)祖辈 


祖辈和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应该保持一致性。祖辈隔代养育并不成问题,但关键在于教养方式的一致性。祖辈与父母都拥有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应当相互尊重和沟通,达成教养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稳定的环境和良好的教育。





04

作为家长,优先照顾好

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



国内外众多研究显示,当家长处于焦虑状态时,其孩子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行为。这些孩子可能因为家长的担忧而感到恐惧,学业上遭遇困难,考试时产生焦虑感,甚至出现躯体上的不适。对于那些本身就患有抑郁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更可能在情绪、智力发育和行为适应等方面面临消极影响,更容易罹患情绪或精神障碍。


很多出现考试焦虑、厌学拒学、电子产品依赖症状交织焦虑症、抑郁症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其背后往往存在高期待、高控制和高焦虑的父母。


所以,作为父母,要先让自己感到幸福,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才能在养育中事半功倍。


写在最后:我们,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父母、子女、夫妻……所以,在卷入所有的关系之前,先允许自己接纳并照顾好自己吧。






温纳心理推荐



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自己先松弛下来,学会感受幸福,孩子才会感受到爱意。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为孩子创造美好回忆的父母。

如果你感到在亲子关系或者青少年儿童心理方面存在问题或者困惑,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家长建立健康、良性的育儿观念,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与情感需求,更好地与孩子一同成长。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困惑与联系方式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