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按下了你成人期的“暂停键”?

2024-08-03 146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岛”里,永远长不大,永远都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里。


而现实的世界并没有一个永无岛让你一味逃避。走出幻想,勇敢面对才是正解。



PART.01


为何年轻人不愿走出家门?



社会学所定义的标准成长路径包括离开父母、离开学校、全职工作、经济独立以及结婚生育等人生里程碑。然而,现今社会中,我们观察到一种普遍的“拒绝成年”现象,尤其是在某些特定年龄段的年轻人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男性在拒绝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相似的特征。他们的年龄大多介于18至30岁之间,且多数对社交活动感到抗拒,生活能力严重退化。他们在经济上不能自立,反而需要依靠父母的资助。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因生活中的小挫折而陷入情绪低落。


这一现象在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称呼。在日本,他们被称为“蛰居族”或“御宅族”,这些年轻人往往在家里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长时间蜷缩在窄小的空间里,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在欧美,这样的群体被称作“彼得·潘一代”,他们如同彼得·潘一样,不愿意长大,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而在中国,这个群体则被称为“啃老族”,他们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无法独立生活。

日本著名临床精神科专家斋藤环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这些蛰居青年
普遍缺乏自信,对社会的消极态度让他们选择了逃避现实。这种现象在日本的规模不容小觑,近百万的年轻人处于这种状态。类似的情形也在其他国家上演。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美国有近三分之一的18至34岁年轻人仍然与父母同住。而在欧洲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几乎每五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是靠父母养活的不就业青年。《今日美国》的民调更是显示许多父母正在为子女的经济支出承担重要部分,他们每月需为成年子女支付可观的生活费用。

这种现象不仅仅反映了年轻人个人成长中的困境和迷茫,更暴露了整个社会所面临的教育和就业等问题。为何年轻人不愿走出家门,步入社会?为何他们的经济独立性如此难以实现?





PART.02


“暂停”的成人期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这一群体被认定为社会化成熟度较低的个体。他们因心理发展停滞在“婴童”阶段,而被称为“巨婴一代”。这一代人的人格并不独立,其显著特征包括依赖性强、自私自利、自恋、抗挫力极低以及独立性差等。

心理上,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情绪控制力弱,思维偏激且不够成熟。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而非积极应对,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的情绪表达显得幼稚且不负责任。



在生活层面,尤其是在经济方面,他们过度依赖父母或其他照顾者,无法实现自我独立。这种依赖性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延伸至精神层面,他们缺乏自我决策和自我负责的能力。

在社会关系中,他们展现出极度自私和任性的行为模式,不愿承担应有的责任。因此,他们往往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情感关系。正如美国米德兰大学前校长本·萨斯在《拒绝成年:美国年轻一代的自立危机》一书中所述,传统的成年路径是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而逐渐形成的。然而,当这一过程受到阻碍,就会出现“暂停的成人期”,这些人便无法顺利成长为独立的成年人。





PART.03


青年期延长的五个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指出,现代社会的青年期延长现象,与五个主要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这种延后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以下是关于这一现象的深入探讨。


 1.社会发展的结果 


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及其对人才需求的提高,直接影响了青年独立生活的时限。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大增加,大学的学制不断延长,加上专业深度和广度的扩展,使得年轻人在校园中度过的岁月更为漫长。


比如,现在大学本科毕业生通常在22岁左右,硕士和博士则分别在25岁和30岁左右完成学业并走向社会。这段时间里,青年们往往只专注于学术,很少接触社会,也很少进行独立的生活实践,这无疑削弱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延长了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期。



 2.过度溺爱的家庭环境 


现代家庭中少子化的趋势也是导致青年期延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少子化背景下,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关心更为浓烈和周到。即便孩子生理上已成长为成人,父母的关爱依旧无微不至。


这种过度关怀的后果是包办了子女的职业选择、婚嫁决策乃至下一代的抚养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子女发展独立人格的机会,使得他们难以在成年后顺利地独立生活。


 3.个人主义盛行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年轻一代更倾向于选择安逸舒适的生活方式。他们更愿意独处,享受个人空间和物质享受,而较少参与社会活动。这导致他们的社会化程度降低,缺乏面对面的社交技能和与人交往的自信。



 4.沉迷网络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现在的年轻人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表达情感。这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技能退化,面对面的交流变得不自在或缺乏自信。这种“社交恐惧症”的增加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待在家里,不愿与外界接触。


 5.经济压力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许多年轻人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南欧的意大利和希腊,15至29岁年轻人的就业率较低,这使得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生活到更晚的年龄。





PART.04


如何真正“长大成人”



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拥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自我、反思人生,以便建立稳定的自我认同和寻找积极的人生方向,这无疑是宝贵的经历。然而,当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被过度延长,甚至演变成一种“延迟成年”的现象时,这便不再是单纯的成长过程,而可能带来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后果。

不得不正视的是,在当前的社风和家庭背景下,一些年轻人的延迟成年行为表现出了诸多让人担忧的特质。
他们显得迷茫而缺乏方向感,选择消极避世的生活方式,似乎脱离了社会的主流节奏。



他们错过了事业的起点和机遇,同时也难以建立起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沾染不良习惯,进而导致自我怀疑和偏执的极端情绪。这样的现象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对传统的家庭结构和秩序造成了冲击。


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能仅仅归咎于社会或家庭。作为个体,年轻人本身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真正的“长大成人”,更多依赖于个人的觉醒和努力。



 1.完成自我觉醒 


他们需要认识到,长期的依赖不仅会阻碍个人的成长,还会带来一系列心理和社会的负面影响。能够自食其力,独立生活,应当是每个年轻人追求的目标。这不仅是一种生活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


 2.寻找人生目标 


每个年轻人应根据自身的能力、资源和特长,设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提高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为回归社会、重新与外界建立联系打下了基础。



 3.尝试线下社交 


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接受外界的反馈,完成社会化的进程。找一份工作,不仅是获取经济独立的方式,更是锻炼个人能力和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即使是从简单的短期工作或兼职开始,也能为未来的稳定和长久工作打下基础。


 4.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长期不工作会与社会脱节,久而久之变得脆弱、退缩,不妨从容易的短期工作或兼职做起,再过渡到相对稳定、长久的工作,逐渐实现经济和人格独立。






温纳心理推荐




“我理想中的成年,不是在外表、行为、心智或者生活方式上无限靠近年轻人,而是经过了这样历史性的转换之后,你是一个年轻人,但担当着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责任;同时,你是一个成年人,却带着对世界无限的好奇与惊讶、一个年轻版本的成年人。”

如果你觉得自己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够成熟的表现,或者融入社会过于困难,但是自己又不能很好地识别出问题的核心,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心理咨询师可以从【情绪稳定性】、【独立性】、【自我中心】、【责任感】、【适应能力】五个维度来综合评估,帮助深入了解自己的成熟度,并为你提供专属的成长指南。如果你觉得身边有这样的“彼得潘“,也欢迎分享给他们,发现问题永远是发生改变的第一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困惑与联系方式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