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 听家长的?听孩子的?这道题藏着 3 个平衡密码

2025-07-21 3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中国青少年(12~18岁)抑郁检出率为 24.6%。



咨询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时,13 岁的女孩小A始终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


母亲快步走到沙发前坐下,语速急促地说:“咨询师,您快帮帮她,这学期已经逃课三次了,问什么都不说。” 


沙发另一端的小A突然抬起头,眼圈泛红:“我不想来,是她逼我来的。”


这样的场景,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室里并不少见。


当家长的期待、孩子的意愿与咨询师的伦理准则相遇,一场关于 “谁有决定权”的无声博弈便已展开。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看不见的天平:

权力争议背后的困境



在法律条文里,父母作为监护人的决策权清晰明确。但心理咨询的特殊性在于,它需要来访者的主动参与 —— 


一个紧闭心门的孩子,即便被强行带入咨询室,也难以真正从咨询中获益。


11 岁的男孩小B的经历颇具代表性。父母因他 “沉迷游戏、拒绝交流” 带他咨询,前三次咨询中,小B始终沉默地盯着地面。


直到咨询师提出 “要不要和沙盘里的小人说说话”,他才用玩具摆出一场 “被怪兽追赶的逃亡”。沙盘游戏结束后,他小声说:“我爸每天只会问成绩,我考砸了他就摔我手机。” 


而小B的父亲在与咨询师沟通时反复强调:“您不用管别的,让他承诺不再玩游戏就行。”


低龄儿童的世界里,这种矛盾以更隐蔽的方式存在。


文化背景更让这场权力博弈添上复杂底色。在强调家庭整体利益的环境中,家长更容易将 “为孩子好” 等同于 “替孩子做决定”


一位从业 15 年的咨询师曾遇到这样的家庭: 


爷爷奶奶等长辈联合父母,以 “家族颜面” 为由,要求咨询师说服 16 岁的女孩放弃与 “不合适” 的同学交往,却对女孩因此产生的自伤行为轻描淡写。




破解困局的关键:

理解背后的深层需求



这些争议的背后,是各方需求的错位


 家长的焦虑往往源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他们将心理咨询视为 “修正” 孩子行为的工具;

 孩子抗拒的并非帮助本身,而是被剥夺选择权的感受;

 咨询师则夹在中间,既要尊重监护权,又不能违背 “以来访者利益为首要” 的伦理准则。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为理解这种冲突提供了线索。


7 岁前的儿童尚未形成完整的抽象思维能力,确实需要成人代为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感受可以被忽视。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对自主权的渴望会急剧上升。这并非叛逆,而是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团队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 12-18 岁的青少年中,83% 希望在涉及自身的事务中拥有发言权,其中包括是否接受心理咨询。


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家庭和谐往往被置于个体需求之上,这使得咨询师需要更巧妙地平衡各方。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寻找平衡点:

实践中的可行路径



在实际咨询中,有经验的咨询师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熟度,构建一套弹性的决策机制。


 6-10 岁的低龄儿童


父母的决策权重会相对较大,但咨询师会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让孩子理解 “咨询是安全的说话空间”


例如,孩子可以将不想告诉家长的话写在纸条上放进某个盒子,咨询师会保密,直到孩子愿意取出。


◍ 11-15 岁的少年


这时候已经进入 “共同决策” 阶段。咨询师会先单独与孩子沟通,了解其真实想法,再与家长协商。


16 岁以上的青少年


往往已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这时咨询师会给予他们更多自主权:让青少年自主选择咨询师,咨询目标也由其主导确定,家长则作为 “支持系统” 参与部分环节。


处理家庭冲突时,“第三方视角” 往往能打破僵局。


咨询师可以组织家庭会谈,让每个人轮流表达:家长说说担忧,孩子讲讲感受,咨询师则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双方未被察觉的需求。




给家庭的温暖提示



当家庭陷入 “要不要咨询” 的僵局时,有几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尝试:


 家长可以先问自己“我希望通过咨询解决的,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庭互动中出现的困扰?” 很多时候,孩子的 “问题” 只是家庭系统的一面镜子。


 与孩子沟通时,避免说 “我带你去看心理医生”,而是换成 “有个会听故事的叔叔 / 阿姨,你愿意和他聊聊吗”。用平等的姿态邀请,比命令更有效。


 选择咨询师时,不妨让孩子参与决策。现在很多咨询机构会提供咨询师的简介视频,孩子可以根据感觉选择 —— 


毕竟,能让孩子愿意开口的咨询师,才是最合适的。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失眠、不愿与人交流等情况,或许是时候寻求专业帮助了。


咨询的本质,是为心灵提供一个透气的窗口。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不必因为 “需要帮助” 而感到羞耻。就像身体生病需要看医生,心里的困扰也值得被认真对待。


当成年人愿意放下 “我都是为你好” 的执念,当孩子感受到 “我的声音被听见”,改变就已经开始发生。❤️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