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刷心理科普就 “对号入座”?为啥总觉得自己 “有病”?真相其实很简单

2025-11-16 12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海啸产生的破坏不是发生在头脑,而是在自我之外——在社会环境当中。”——《像我们一样疯狂》



最近,和朋友们聊到“觉得自己可能有点心理问题”这个话题,有人提到:“我感觉现在得心理病的人越来越多了,是不是因为科普做得多了?”


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从 1982 年的 1.3% 变成了现在的 16.57%;青少年抑郁的 “检出率” 有 24.6%,但真正的 “患病率” 其实只有 2%。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实案例,有些灾难后接受心理干预的幸存者,PTSD 的发病率反而比没干预的人略高一点。


这些数据看着矛盾,其实不是科普 “惹了祸”,更像是咱们对 “心理问题” 的认知,还没跟上科普的节奏,不小心踩了些误区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好心也可能办的 “小乌龙”
科普咋成了 “对照清单”?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接触心理科普时,都会不自觉地 “对号入座”。


就像有人本来只是偶尔不想吃饭、有点在意体重,看了 “厌食症症状” 的科普后,反而开始刻意控制饮食,最后真的变成了困扰。


还有个更实际的问题:


根据华西医院的统计数据,综合医院里 30% 的住院病人其实有精神障碍,但非精神科医生能准确看出来的,还不到 40%。


平时跟着科普学了点 “术语”,知道说 “我情绪低落”,但医生没接住这份 “信号”,随便贴个 “抑郁症” 的标签,反而耽误了真正该解决的问题 —— 


这可不是科普的初衷。




文化里的 “小偏差”
西方概念到咱们这儿咋变了味?



有一个概念可以回答:创伤的文化构建性


这个词的含义是:痛苦是普世的,但我们如何体验、理解和表达痛苦,则是由我们所处的文化塑造的。


比如西方说的 “焦虑障碍”,在东亚可能就是 “操心”“想太多”—— 


比如家长担心孩子考试、上班族操心项目进度,本来是很正常的情绪,可一跟 “焦虑症” 的科普对上,就有人慌了:“我是不是得病了?”


还有 “病耻感” 这个问题。


以前大家怕被说 “心理有问题”,都藏着掖着;现在科普说 “要去污名化”,结果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 


有人有点不舒服就喊 “我抑郁了”“我焦虑了”


曾有一位来访,就是考试前失眠、有点不想说话,周围同学就开玩笑说 “你这是抑郁症吧”,结果孩子越想越怕,后来真的不敢跟同学交流,连上学都很抗拒。


科普,本来是想帮大家放下顾虑,没想到在自身的文化里,反倒成了 “什么都往疾病上靠” 的困扰。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痛苦咋被 “放大” 了?
都是注意力的 “小把戏”



心理学里有个挺形象的说法:你越盯着一个负面感受,它就越像气球一样被吹大。这也是很多人看科普后更慌的原因。


比如在心理平台测 “抑郁检出率”,其实里面有很多只是正常的情绪波动 —— 谁还没个 “不想上班”“觉得没劲儿” 的时候呢?


可有些科普没说清楚 “情绪不好” 和 “抑郁症” 的区别,就有人把 “偶尔低落” 当成 “得了病” 的信号,越想越害怕。


还有社交媒体上那些 “3 分钟测抑郁”“5 个症状判断焦虑”,其实更像吸引眼球的小套路。


朋友小A,本来只是偶尔头疼,刷到 “头痛可能是焦虑症信号” 的科普后,天天查相关内容,最后竟觉得自己肯定得了重病,晚上都睡不着。


这种 “越查越慌” 的循环,比原本的头疼还折磨人 —— 这就是注意力给痛苦加了“滤镜” 。




写在最后
如果情绪有点 “沉”



所谓 “病人变多”,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 “以前没发现,现在看出来了”


1982 年 1.3% 的患病率,不是真的少,是很多人没机会被看见。真正的问题不是科普太多,而是 “走样的科普” 有点多。


好的科普得把 “情绪和疾病不是一回事” 讲明白。


比如你今天跟朋友吵架,难过了一天,这是情绪;但如果难过了半个月,饭吃不下、班上不了,这才可能需要专业帮忙。


科普该教咱们 “接纳偶尔的不开心”,而不是让咱们对着症状表 “找毛病”。


如果你最近总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别着急,先记住这几个小办法:


◍ 别自己当 “医生”:失眠、没精神都是很正常的事,除非这种状态持续超过 2 周,而且影响到你吃饭、睡觉、上班上学了,再想着找帮忙。


◍ 找对 “能帮你的人”:只有精神科医生能给你下 “是不是病了” 的判断;心理咨询师像 “情绪树洞”,能帮你梳理感受,但不能说 “你得了 XX 病” 哦。


◍ 别被碎片信息绕晕:阅读和学习专业平台和靠谱渠道的内容,那些 “自测表”“快速治病” 的说法,不必当真。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其实没有那么多 “非黑即白” 的心理标签,我们遇到的 “走神”“失眠”“烦躁”,大多是生活里的情绪波动或压力反应。


心理科普的意义,从不是让我们对着症状对号入座,而是帮我们看懂自己的感受 —— 比如 “最近累了” 比 “我有抑郁倾向” 更真实,“需要休息” 比 “我是焦虑症” 更具体。


如果你的困扰已持续两周以上,影响到吃饭、工作,别盯着手机自测纠结,可以联系当地精神卫生中心或者自己走进专业的心理咨询室。


好好照顾情绪,从来不是靠 “确诊”,而是靠看清问题、慢慢调整。❤️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