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光明日报一篇《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们》引发大众热议,其中谈及一个现象:课间十分钟,孩子的自由活动,因为各种不合理的条条框框受限,无法展开。
甚至有网友提到,自己女儿的学校还有3分钟的“预备铃”,自由活动时间就只剩下7分钟,孩子上厕所都是用跑着去的。
相信不少70后、80后的家长,想起学生时代的课间,也能清楚地回忆起那份纯真的快乐,没有手机、没有其他电子产品,依然能够获得无穷的乐趣,翻花绳、踢毽子、丢手绢...只要一打课间铃,走廊间、空地上都是嬉闹的孩子,欢声笑语传得很远,很远。
而如今的孩子,似乎被家长和学校放入了一个精致的玻璃瓶中,在真空的环境,隔绝了一切可能的危险,却也隔绝了真实的自然与社会。
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提及:开学一个多月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就已人满为患。
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数据,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至20%,抑郁症患者中18岁以下占30%。
这些数据与事实,已经说明了目前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作为家长,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失去“课间十分钟”的孩子,到底失去了什么?又有什么影响?
失去了学习情绪和体验社会性发展的机会。
玩游戏时,孩子的观点采纳能力得以发展。课间十分钟,对于孩子,特别是小学生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有巨大影响,能够促进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鱼人相处所需的认知技能和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这些游戏让孩子有机会尝试不同形式的合作、竞争和输赢,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懂得了,为什么要有规则,哪些规则是管用的,有助于孩子形成更成熟的公平和公正观。
同时,课间十分钟提供了同伴群体(peer group),以及对更复杂人际关系的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群体归属表现出强烈愿望,形成会自发形成同伴群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会许多社交技能,例如合作、领导、服从和对集体目标的忠诚。
可能造成孩子的焦虑、情绪失调,甚至引发“学校恐惧症”。
随着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孩子形成情绪自我管理效能感(emotional self-efficacy),这是对自己情绪体验的控制感,积极的体验有助于促成孩子令人满意的自我和乐观的观念。
但如果情绪自我管理效能感很低,孩子会感到对情绪控制的无力,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失调,甚至产生“学校恐惧症”。
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孩子,对上学感到高度忧虑,常伴有躯体化症状,如头晕、恶心、胃痛、呕吐。某研究调查显示,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孩子约30%是5-7岁的儿童,他们真正恐惧的是与母亲的分离,家庭治疗可以帮助这些孩子,他们的困难常因于父母的过度保护。
更多患者的案例出现在11-13岁的孩子身上,从小学期向青少年期过渡期间,孩子常常会觉得学校存在一些让自己恐惧的事,如:一位过分苛刻的教师,一个校园霸凌者、或者父母施加了过多的学习压力,难以释放。
国外有一句谚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fool(只工作不玩耍聪明杰克也变傻),课间十分钟的放松休息,可以让孩子紧绷的心理得到恢复,在其他方面,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孩子并不是无情的学习机器,他需要家长的爱,需要感受真实的自然,多方面地接触、体验社会,孩子的人格才会更健全,心理才会更积极,更不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温纳心理
如果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不愿意去学校,家长切忌粗暴对待,理性地引导孩子,找出问题的源头,才是解决之道。如果感到有困难,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也能够更高效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尽快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