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最近看到网上一段话:“催婚就是精神谋杀。催婚的本质,是突破他人边界,不允许他人成为自己,是对他人精神生命的谋杀。”
这说到了当代年轻人的痛处,我们正在面临一场精神的劫持。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在《存在与时间》中写道:人有自我选择的自由。
选择,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人生正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选择组成。对于选择来说,最重要的是,谁来选择。能够选择的人生,才是自由的人生。
催婚催生,是不少年轻人与家庭之间的最大矛盾。
无数父母以“我是为你好”的大旗,进行着对自己子女的口诛笔伐。在网上,充斥着年轻人被催婚催生的自救,某被催婚互助会拥有1W+小组成员。
某平台的被催婚催生自救小组
爸妈为什么
那么爱催婚催生?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有这样一段话;“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构成存在的社会单元,如没成过家的单身汉与大龄不婚女、疯子等等,他们会被排斥在家族体系之外,缺乏话语权,物质利益上也会被忽视,必须结婚生子构成了一个完整家庭,然后这个家庭才会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社会单元。”
在60、70年代的父母看来,结婚生子,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也是每个人必须完成的任务,在这样的观念下,催婚催生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而年轻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成长,早已不再愿意遵从这一套集体主义、牺牲自我、忽视精神世界的“农耕社会产物”。
因此,催婚催生,不仅仅是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更是一场新旧观念的碰撞与冲突。
除了新旧观念的矛盾,也有对于人生追求的矛盾。曾经物质匮乏的时代,父母辈除了生存,还是生存,而精神上,却是一片空白。催婚催生的他们,无法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也就没有自己的精神寄托。而与自己有着深刻血缘关系的孩子,就成了父母唯一的精神寄托。缺乏自我存在感的他们,将精神寄托在“我有一个听我话的孩子”上。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中国父母将子女看作是“扩大的自我”的一部分,他们无法将子女看作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也理所当然的,成为自己的所有物。
被催婚催生的年轻人
还好吗?
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未婚人口约为2.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20.7%。
或许,有2.3亿的年轻人正在遭受被父母催婚催生的巨大压力,苦闷、焦虑、烦躁、不安,却无法排解。
有被催婚的网友表示:仿佛爱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母亲消失了。一个陌生的女人,以母亲的口吻,用各种词语贬低她、咒骂她,只是因为,她不想和只见过一面的人结婚。她试图和母亲解释自己的想法,却遭到了不被理解和更多的谩骂,母亲恼火地认为,“孩子不要自己管了”。
更有甚者,一哭二闹三上吊,以泪洗面,以死相逼。年轻人应付工作压力之余,还要面对父母无所不用其极的催婚招数,这样精神上的摧残,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甚至日常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如果你感到自己有以下情况,是你的身体发出了求助信号,你需要帮助:
1、长时间感觉焦虑、抑郁、紧张、痛苦,夜晚入睡困难,心情低落,对所有事物不感兴趣;
2、时常感到窒息,喘不过来气,身体常常无力,或某些部位酸痛;
3、逐渐失去好奇心,对周遭人或事物的变化无法察觉,感受不到自己以前喜爱的东西,带给自己的快乐与享受;
4、想要倾诉,但不知道向谁倾诉,内心苦闷,却无处排解,总是觉得心里憋着事,感到难受。
面对催婚压力
如何自救?
你可以试着走出家里,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比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尝试自己从未尝试过的新鲜事物,又或者,前往自然深处,感受风的起伏,看看云的涌动。
如果面对催婚催生的压力,你无法以一己之力消解,也许,你需要的是共情与陪伴。
此刻,如果你刚好期待遇见一个能看见你的内心、倾听你的声音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欢迎联系我们,一起疗愈,收获更好的自己。
如果条件允许,你也可以尝试与家人一同进行家庭心理咨询,有助于促进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理解,共同面对人生的挑战。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困惑与联系方式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咨询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