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了一万遍调休,也不耽误我“请假羞耻”

2024-07-15 209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当那刺耳的闹钟声划破清晨的宁静,又一个工作日悄然而至。


你是否也跟我一样,躺在床上挣扎着,脑海中快速闪过那些“无法被老板拒绝的请假理由”?然而最终,我们还是挣扎着离开被窝,踏入那个熟悉的办公室......



请假,作为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却常伴随着种种心理障碍。


这并非因为担心给老板留下不良印象,或给同事带来不便,而是源于深层的文化和社会因素传统观念、职场环境、对工作的过度投入等都可能成为“请假羞耻”的帮凶。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休假是保护个人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式。只有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我们才能勇敢地行使请假权,享受应有的休假时光。这是我们作为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也是我们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必由之路。




01


 
无法心安理得地休息


尽管内心对上班的疲惫感油然而生,但作为打工人,我们常常在办公室中寻求慰藉和力量


因此,有些员工选择佩戴代表轻松寓意的Tiffany克走领导的方式,以期能在工作场合中得到一些放松和宽慰。尽管心中清楚这样做并非解决之道,但在不想向他人敞开心扉之际,这也成为了一种不显眼的情感慰藉。

然而,当真正需要请假时,我们的内心却如同战场。对于是否要申请休假,我们总是反复权衡利弊。


面对正事请假,我们纠结于提前告知还是临时通知;对于私事请假,我们纠结于是否需要详细说明;而当身体不适时,我们则陷入是否应该请假以及如何解释的纠结之中。


我们明白,领导并非不知道公司离了谁都能转,但心中的那份尴尬和不舍,让我们难以启齿申请休假。即便公司氛围轻松友好,但那份“不好意思”的情感依然难以克服。



实际上,“请假羞耻”的起源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我们内心的“好学生心态”所导致的结果。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便身处于一个不断追求完美和优秀的环境中,即使生病也要坚持上课,以保持我们所谓的“好学生”形象。

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心态逐渐演变成为对工作和生活的焦虑。我们害怕请假会影响我们的职业发展,害怕频繁的请假会让同事超越我们,甚至害怕被领导视为不努力工作的表现。这种心理负担使我们选择了承受压力,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这种请假羞耻的共性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但在中国似乎表现得尤为明显。除了正常的请假外,即使是正常的放假、调休,我们也难以完全放松下来,享受休闲度假的乐趣。这或许与我们的文化背景有关,我们往往将工作与休息看作是两个对立面,而非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



人,作为环境的产物,深受文化氛围的熏陶。我们的文化中,环境塑造了一种对请假的特殊态度。自幼,我们便被灌输着一种观念: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忍耐,方能成为人上人。这种观念如同出场音乐一般,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灵之中。

我们被教育要直面困难,坚韧不拔,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
这种教育使我们形成了对休息和放松的负罪感,仿佛只有持续努力,我们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即使请假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但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我们却常常对它产生畏惧,害怕被人看作是懒惰或不负责任。

当我们踏入社会,这种感觉更加明显。
在经济增长的浪潮中,周围人的压力如影随形。我们目睹着同龄人争分夺秒地提升自己,实现梦想,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进步。这时,请假就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可能会落后于他人。我们的内心虽然疲惫不堪,但仍然选择坚持工作,因为我们害怕那股无形的“请假羞耻”。


这种请假羞耻感,其实是过度竞争文化的产物。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被教育要不断前进,不能有丝毫的松懈。然而,这样的文化却忽略了人的需求和健康。我们应该认识到,休息和努力同样重要,它们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02


 
送给你请假的勇气


在一个忙碌而繁复的职场世界中,人们往往面临着无尽的压力与挑战。有时候,出于对工作的敬重和对团队的责任感,即便身心俱疲,我们仍会选择坚持工作,不愿轻易向疲惫妥协。然而,这种自我牺牲式的坚持,真的值得我们推崇吗?

我们必须认识到,
通过鞭打自己来修复一个破碎的系统,无异于饮鸩止渴。在身体和心理双重压力下继续工作,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可能进一步加剧身心疲惫。长期如此,个人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可能陷入疲惫与恢复的恶性循环中。

一个真正健康的职场环境,应当是一个充满关爱与支持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员工在需要休息和恢复时,能够得到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内疚和指责。管理层应当正视人员配置、工作强度等问题,积极为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

当员工因身心不适需要请假时,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态度。请勇敢地选择适当的休息时间,让自己得到充分的恢复。当你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重新投入工作时,你将为团队创造更大的价值。



那么,如何摆脱请假的羞耻感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勇敢地面对它,进行脱敏训练。每次请假后,我们会发现离开我们,公司也能正常运转,工作日里睡到自然醒是如此幸福,趁着同事们上班去旅行是如此自在。逐渐地,这种习以为常的“真香”将成为我们的宇宙终极奥义。


如果还有疑虑,不妨试试以下的正念训练,积攒请假的勇气和能量吧!


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WINNER PSYCHOLOGY


“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先生曾提醒我们,生活的本质是为了舒适和幸福。累了便要休息,闲暇时亦可享受生活。不要过分劳累,因为工作是为生活服务的。在人生这场游戏中,重要的是让自己活得轻松愉快。要记得,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休息就是为了休息

WINNER PSYCHOLOGY


不必强求休假的意义,真实地放松自己便是价值所在。在旅途中不必寻找工作和生活的答案,因为过度的追求反而会带来精神负担。适当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无需过多压力,只需享受当下。


与其疲惫“苦劳”,不如成就“功劳”

WINNER PSYCHOLOGY


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写道:“休息是世上万物从上天那里要来的权利。这个世界上凡是有生存义务而蠕动的,都必须为尽生存义务而休息。”


工作好坏看成绩,唯出勤率滚出China!是否受重用与是否请假并没有直接关系,员工应被视为合作伙伴,而非出勤率的机器。合理安排好工作任务,劳逸结合效率才是王道。



穿梭于繁忙的日常,我们学会前行,也懂得暂停的价值。工作与休息,如昼夜交替,缺一不可。


在忙碌的节奏中,偶尔的放松与休息,如同听装可乐的第一口,喝下那一瞬间捋顺了全身上下每一个地方。每一次的请假,都是对自我调节的深刻领悟。随着经验的累积,我们逐渐熟练地掌握这一技能,


不再为请假而羞涩。让我们大胆地享受这短暂的「无所事事」,让心灵在闲暇中得以升华,为未来的奋斗积蓄更多的能量。






温纳心理推荐



请假羞耻”是文化、社会环境的产物,这个思想行为几乎是刻进每一个打工人DNA里的,完全改变很难,但是开始改变其实很简单,如果开口很难,那就换成发送键,试一次,世界不会世界大战。

如果你正在职场上面临请假羞耻、职业倦怠、迷失发展方向,或是其他问题和疑惑,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你调整内心状态,利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给出更多的解决方式,给予你被理解和被包容的体验,帮助你找回自己内心的力量。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