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困苦的爹,辛劳的妈,破烂的院子,破碎的他”。
用来形容暑期上映的喜剧电影《抓娃娃》是再合适不过的,该片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其喜剧效果不可否认,但其悲剧内核暗含着东亚孩子的群体创伤。
中式教育的阴影中,每个孩子都仿佛是父母手中的“试验品”。
他们以爱为名,却将孩子束缚在无形的枷锁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似乎永远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父母高高在上,孩子则如履薄冰。
有些父母在“大号”孩子教育失败后,会选择再生一个“小号”,用同样的教育方式去塑造另一个生命。这种循环往复的错误教育方式,却从未被质疑和反思。
只想让你成为我的样子
电影新名《抓娃娃》,原名为《接班人计划》,从片名便可感知其核心主题。此片以沈腾饰演的马成钢为主角,他身为西虹市的富人,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将二儿子马继业培养成清北的高材生,最终成为他心目中的完美接班人。
马成钢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他坚信苦难能够磨炼出人才。因此,他决定复制自己的成长道路,为自己的二儿子打造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他倾尽全力,将自己的期望和规划都倾注在马继业的身上,仿佛是在塑造一个小小的“马成钢”。
那么,为何选择二儿子而非大儿子呢?因为大儿子那个号,已经被练废了,只能开一个小号重来。而马成钢一家为了实现他们的目标,搬到了马成钢小时候的破旧院子。在这里,他们为马继业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楚门的世界》,大院里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马成钢的期望而构建的虚假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马继业每天的生活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早起为“奶奶”煎药,然后收拾家务,再跑步五公里去上学,途中还有父母安排的“路人外教”。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惊喜和转折。学校的体育老师发现了马继业在体育方面的天赋,想要带他去体育学校。这对马继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他一直渴望能够为家里做出更多的贡献。然而,马成钢的规划却并不包括这条路。马继业的生活被严格地控制在马成钢的期望之中,他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直到高考的那一天,马继业打开了那扇门,走出了楚门的世界,来到了一个他从未见过的真实世界。然而,他已经习惯了被安排好的生活,突然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他感到无所适从。
最终,马继业复读一年,考上了体育大学,站在了他热爱的跑道上。他挣脱了束缚他十几年的枷锁,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爱。尽管过去的习惯仍然影响着他的生活,但他已经不再是娃娃机里被安排好的那个娃娃。
而马成钢呢?他的心中或许只有培养一个合格接班人的愿望,但他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或许是电影留给我们的深思。
“苦难式教育”:东亚小孩一生的枷锁
在东亚的许多家庭中,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常常伴随着一种“苦难教育”。
他们常常向孩子诉说自己的不易,讲述自己为了孩子所做的牺牲,以期让孩子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成长。然而,这种教育方式真的有必要吗?在这个幸福指数已经足够高的社会,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一个更加积极、健康、幸福的成长环境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每个时代的教育方式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在过去的年代,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因此,那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育方式在那个时代或许有其合理性。
然而,如今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的幸福指数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对孩子进行苦难式教育,似乎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苦难教育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阴影和枷锁。在苦难教育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配得感、安全感,他们不会觉得自己配得上好的东西。这种心理问题可能会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影响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即使他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也可能会因为小时候的苦难教育而不敢坦然地享受生活,不懂得如何爱自己。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是一种无形的枷锁,锁住了孩子的一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苦难,如何在苦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让孩子去经历苦难,而是要在孩子面对困难时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要教会孩子珍惜现在的生活,感恩父母的付出,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他们自己也是值得被爱、被珍惜的。
此外,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来调整我们的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幸福感。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关怀,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成长。
不要混淆,爱和控制
曾在一篇推文里看到过一句话,“东亚父母给孩子的爱恰如其分刚刚好,没有多到让一个小孩成为健康的人,也没有少到让一个小孩安心反孝抛弃他们恨他们,就是刚刚好让人痛苦一生”。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有那么一句话让我们深感困扰——“都是为了你好”。然而,当它被频繁地挂在父母的嘴边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是为了我们好吗?
不可否认,中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规范和指导,帮助我们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但是,这种对生活细节的严格掌控,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自由和个性发展。孩子们仿佛变成了按照既定轨道运行的机器人,不能有任何偏差。每天的吃饭、喝水、上课、写作业等时间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需求却常常被忽视。
“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共生绞杀。它压抑了我们自身的感受和需求,让我们去成全父母的期待和要求。我们被教育要顺从、要听话,但却很少被问及真正的想法和需求。这种教育方式让我们无法真正成为自己,而是成为了他人的期待和复制品。
让我们再深思一下这句话背后的逻辑。父母的关爱和期望无疑是无私的,但是过度的掌控和强制是否真的能够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呢?我们是否应该被教育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兴趣,而不是仅仅满足父母的期待?当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惑和挫折时,是否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妥协和顺从?
短短7个字,就像一句魔咒,让父母站在了制高点上,把每一个孩子压的喘不过气,不知道该如何反驳。甚至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说的确实挺对的,是自己不对,然后心生愧疚,最后妥协。这明明是一个不能自洽的逻辑,最后偏偏成了集体意识。
罗翔老师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年轻人怪罪原生家庭,并不是因为父母没有钱,没本事,没后台,没门路,无法给自己提供太多的社会资源。大家真正厌恶的是父母的虚荣,自私,自以为是,封建狭隘,没本事,还喜欢高谈阔论的乱指挥;不愿意与时俱进,还非要把自己那套狭隘陈旧的观念套在儿女身上。”
《抓娃娃》电影的最后,马继业看过了外面的世界,也站在了他的跑道上,可看到塑料瓶的他,依旧还是想捡起来。
中式教育的深远影响,如细针刺入,痛感细微却难以消散。我们常常误以为这微不足道的痛感可轻易忍受,且不过是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历程。久而久之,我们对此习以为常,以至于忘记那深入骨髓的痛。我们有时在不经意间,以教育的名义给予他人相似的痛苦,直到此刻才恍然大悟。那些细针上的刻痕,“为你好”,已经根深蒂固,与我们的骨髓同在,不可分割。
最后,想说,当过风筝后,就去当风吧,不在计划内的光,更值得你前往。
真正的爱,不是单方面的规划与掌控,而是基于尊重和理解的引导与陪伴。父母应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和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世界、发现自我。
当孩子遇到困惑和挫折时,父母应作为坚强后盾给予支持和鼓励,而非替他们做决定。同时,爱也体现在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责任感上,让他们在成长中学会独立思考、勇敢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中,存在困惑或者疑问,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师会使用专业的学科知识,分析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家长及时干预,助力孩子茁壮成长。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困惑与联系方式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