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恢复运营了吗?”
“民宿排期定了吗?”
“店员交付了吗?”
......
意思好像是看懂了,但总感觉有点奇怪,不确定,再看看。
最近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工作太久,不会说人话了”的经历,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于是评论区出现了大型“混搭”现场:



工作中的语言习惯自然而然地带入日常生活,使得原本两套泾渭分明的语言系统如脱缰的野马一般失控,形成了一种“乍一看这么说也对,但好像又不完全对的”的情形,大家将这种混搭称之为“工作带来的语言后遗症”。


关注「管细分领域的菩萨」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垂直领域]很重要,要多种kol的福缘形成合力,打出一套组合拳,才能形成好运势能,实现婚姻、事业等多项业务指标同步提升。
打工人在谈论这些[语言后遗症]时,除了后知后觉的自嘲和欢乐,似乎还有被工作支配的淡淡苦涩。
01.语言后遗症是工作对生活的单方面“入侵”
在深受“语言后遗症”影响的生活中,衣物甩水变成了“离心处理”,预定民宿变成了“排期”,生孩子变成了“新增”......
对于资深打工人来说,使用这些专业词汇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语境理论”,他认为语言只有放置在相应的语境内才有意义。
语言后遗症之所以常常令我们哑然失笑就在于这种大乱炖的语言让原本适用于工作环境的词语,突破环境的制约,出现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了语言的错位。
而这种错位的背后,是工作对于生活的单方面“入侵”,这其实是一种边界感的缺失。
心理学上的边界是指人际交往的界限,是我们对自己和外界界限的判定。
一个良好的边界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完整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在两边都可以实现满足感,但一个模糊的边界,只会让工作效率越来越低,生活越来越不快乐,大大降低我们的幸福度。

02.工作与生活边界感缺失的表现
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事实上,几乎每个打工人都做到了平衡,不过是达到了融合彼此,难舍难分的平衡境界。
程度轻一些的就是将工作语言带入到日常生活中,程度重一些的白天做不完的工作,晚上还会出现在梦里。
通常来说,在工作和生活中缺失边界感的人会:
·内耗,焦虑,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自己的方案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好,做梦都在修改它们;
·把工作带到生活中的各个场所中,朋友吃饭你在码字,朋友外出你在写报表;
·混淆同事和朋友的界限,不好意思拒绝同事的请求,工作越做越多,甚至在你休息时还会要求你做事,成为了现实中的“便利贴”;
......
当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模糊,会导致:
·工作效率低下,还会容易陷入职场危机;
·生活中也无法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被职场qinrao成为职场“便利贴”;
·容易因为工作和生活边界不清晰,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
......

03.如何构建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感?
虽然工作对于生活的强势入侵让大多数人无可奈何,但也依然有很多人在以自己的方式划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比如现在关于熬夜有一种说法叫做“我熬的不是夜,是自由”。
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挤占,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才能拿回自己的那么一点主动权。
谁不会在躺在床上,拿起手机,盖上被子的那一刻感慨一声:这才是生活啊。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主动出击,夺回生活的控制权呢?
◍制定时间表:制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在工作时间内专注于工作,休息时间内专注于生活和家庭。
◍分离通讯:如果可以,在休息时间关闭工作手机以便更好地专注于家庭和个人生活。
◍培养爱好:寻找一些个人爱好或兴趣,比如运动、阅读、旅行等等,以便在非工作时间内放松身心。
◍建立支持网络:与家人、朋友或同事建立支持网络,以便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支持和理解。
工作和生活的分离可能并不容易,它面临着事实存在的社会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同时还需要自律和坚持,但是为自己设立一些界限,可以帮助你从沉重的压力中短暂的逃离出来,从而更好地保持健康和幸福感。
温纳心理推荐
或许此刻你想要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但现实的压力却让你举步维艰,为自己寻找到足够的心理支持,会让你在找到平衡的这条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为你提供足够多的心理支持,让你在这条路上不会过于孤单。
同时他们也会利用专业的知识技帮助你改变错误的不合理认知,让你在寻找平衡点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帮助你探寻内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有自己明白自己要什么,才能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实现真正的balance。
如果此刻你需要帮助,可以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小红书|温纳心理